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急诊护理手段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以双盲法分组,甲组39例,乙组39例。甲组应用急诊护理,乙组常规护理,记录救治所用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取两种护理路径,甲组花费的急救时间更短,出诊反应更加迅速,院内转运所需要更迅捷,急诊球囊扩张所需时间缩短,甲组优于乙组,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进行该类患者救治时,急诊护理手段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越性,可争取更多该病症患者救治时间。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感受到心前区憋闷或该部位疼痛,出现疼痛症状的位置多在胸骨后方,有时也会延伸至患者的上腹部位置,或者左肩、左侧的肋骨,有些患者头部和口腔也会出现疼痛感,持续时间通常≥30min。发病时,患者在发病时,经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汗流浃背,以及头晕表现,此时测量心率和血压,都存在异常情况,有些患者甚至陷入休克。该病症致死率较高,必须迅速实施救治,发病到治疗之间间隔越久,救治率越低[1]。然而在实际救治中,时间有时未能被高效率利用,导致救治被延误,不利于预后。应采取有效的救治手段,以科学的护理方式进行患者救治。本文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以随机方式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急诊护理的应用方法,观察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以随机方式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分组,甲组39例,性别:男/女=29/10,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1.03±9.08)岁,发病与急救电话拨通间隔为1.13~3.02h,均值2.13h。乙组39例,性别:男/女=18/21,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0.91±9.15)岁,发病与急救电话拨通间隔为1.11~3.22h,均值2.16h。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乙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1)患者拨通急救中心电话,进行求助,接线员第一时间通知急救人员。(2)急救人员备齐急救器械,用时≤60s,乘坐救护车抵达求救地点。(3)患者入院,分诊评估,若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概率较高,则立即送往抢救室,通知急诊医生,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与病情监测,检查患者心电图,依据医嘱要求对患者实施镇痛和吸氧处理,实施冠状动脉扩张。
甲组采取急诊护理,护理方法为:
(1)构建急救护理小组,该小组应包括护理主任1名,护士长1名,还应包括若干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全员接受急性心肌梗死专业培训,保证小组专业化水平。全员应具有对该病症进行高质量评估的素养,熟悉分诊方法,具有熟练的急救技能,对于该类患者救治、转运急诊室护理等流程应明确,应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注重文献搜集和资料归纳,听取专家意见,制定个性化急救方案,保证救治预案的科学性。
(2)急诊护理流程:收到求救电话,60s内出诊,途中由急诊医生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电话沟通,由家属在医生远程指导下实施初步救助,使患者处于平卧体位,避免随意走动,保持安静,尽量放松精神,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3)急救车抵达,急救医生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吸氧处理,构建静脉通道,并且根据医生要求对患者用药。安抚患者及家属,登记基础信息,通过院内医护人员开始患者接诊急救准备。
(4)患者入院,通过绿色通道进行紧急救治,护理人员检查患者心率血压情况以及检查心电图的时间应≤10min。高效率执行采血和对心脏标志物进行检查。急诊医生分析患者心电图,所用时间应≤20min。若可确诊,经医患双方同意,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此过程应提前制定高水平、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并通过演练保证实战水平,严格遵循流程,以实践为依据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实现急诊护理的价值最大化,在该类病症救治中力求分秒必争,提升急诊救治成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两组比较,甲组所需要的院前急救时间为(22.72±3.49)min,出诊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为(29.38±3.54)s,进行院内转运的时间为(65.39±11.01)s,急诊球囊扩张所需要的时间为(75.21±13.25)min。乙组所需要的院前急救时间为(36.45±3.51)min,出诊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为(44.31±2.69)s,进行院内转运的时间为(107.62±14.89)s,急诊球囊扩张所需要的时间为(97.04±19.88)min。甲组更优越,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 1 救治时间对比()
3讨论
冠状动脉起到为心脏提供血液供应的作用,该部位有时会因为众多因素影响,发生急性阻塞,导致心脏中的部分肌肉血液供应不足,肌肉发生坏死,此种病症即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对心脏损伤较大,且危险性极高,该病症发生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2]。
生活水平提升虽从整体上增强了国民健康水平,但许多疾病也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消极影响,发病率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即为其中之一,并且趋于年轻化。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病变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或过劳也可诱发该疾病,不仅如此,该疾病也多发于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情绪过于激动时也可能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该病发生时,血管堵塞,心肌细胞失去必要的供血,出现坏死,坏死面积会随着时间而蔓延,最佳救治时间应≤12h,尽量缩短抢救时间,可提升救治成效。
急诊护理是具有先进性的护理路径,其实施方式为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通过文献搜集、专家指导等方式,对患有心肌梗死病症的患者进行发病前期救治策略探究,立足本院情况,规划并实施高质高效的护理流程,护理职责明确,宏观微观双维度优化护理,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时间可有效缩短,提升预后水平。
综上,应采取急救护理路径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救治,缩短救治时间,使该类患者尽快接受入院治疗,提升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坤.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163+165.
[2]肖二艳,翟世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77-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