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植物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卷12期   作者:吴小琴
[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吴小琴
        深圳市鹏森环境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植物造景的出现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了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开展风景园林建筑施工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植物造景工作,以此来体现出城市明发展程度,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下文中我们对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植物;风景园林;建筑施工
        引言
        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综合利用科学与艺术手段帮助人们营造良好户外生活空间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并不突出的城市、人口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压力急剧增大,风景园林的重要性逐渐显现,风景园林的基本宗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研究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植物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在空间营造、调节生态环境、塑造景观、保护环境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探究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得知,植物是园林景观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元素,植物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一个园林景观工程,只有建筑骨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血肉,可以说植物就是园林景观工程中的血肉。一个只有建筑骨架的园林景观工程,给人一种冷硬感,而通过植物的点缀则可以柔化这种冷硬感,让人置身其中犹如置身大自然中一般怡然自得。
        园林景观工程中的植物运用,需要从空间、色彩、光影等多方面考虑,需要做到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合理,根据阴阳面原则把阳面作为观赏面,从而突出植物的观赏优势,体现植物的柔和美,使整个园林景观工程生动起来,能提起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观赏兴致。但是在运用植物造景时,也需要谨记一点,就是植物不能过量使用,需要把握好量,过满则亏,量大不代表造出来的景观是经得起考验的,万事皆是适量为美。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植物造景需要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而变化,北方植物不要运用到南方地区的园林景观工程中,南方植物不要运用到北方地区的园林景观工程中,阳性植物不能栽植于缺乏光照的地方,阴性植物不能种植在光照强烈的地方,等等。植物运用是需要讲究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施工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施工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二、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2.1植物造景,塑造艺术
        植物造景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美与意境美,结合地形等外部环境因素,按照一定原则及园林艺术手法,将植物塑造成具有独特观赏性的景观,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常见的造景植物元素包括乔、灌、草等。
        2.1.1植物造景的原则。
        (1)要遵循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季节等环境因素,这是植物造景最基本的原则。
        (2)要遵循多样统一原则,所造景观的风格、色彩、体积大小、位置摆放等都要与整体景观相匹配,不能突兀存在,景观之间保证能有一定逻辑主线串联,做到协调统一。
        (3)要遵循对称平衡的原则,这是按照人类的普遍审美习惯而定,通过对称平衡使人们达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4)要充分考虑植物自然特点与文化内涵,例如鉴于植物的季节性特点,在植物造景时,需要考虑其景观色相与季相,再比如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在植物造景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文化寓意;除此之外,植物造景还需要遵循韵律节奏的原则等。
        2.1.2植物造景方式。植物造景方式主要包括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
        (1)自然式就是充分尊重植物本身的特征,体现植物的个体美与群体组合美,因此,在植物选择选择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植物本身特征,例如利用树木造景中,要考虑树形、树体等要素,如孤植,就需要选择树形高大、树冠开展,枝叶茂密、树姿优美的树木,场地开阔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高大乔木,场地狭小就应考虑小乔木或者灌木。自然式造景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自然式造景比较符合当前追去个性化、自由化的潮流。
        (2)规则式植物造景就是将植物按照一定规则,比如几何图形等加以整形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景观,例如修剪密植的灌木,或使其整齐划一,或随地形而跌宕起伏;或者划分不同的区域造景,例如不同花坛内栽种不同类型花草。规则式植物能散发出庄严、肃穆的特点,往往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感觉。
        (3)混合式造景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式与混合式的进行植物造景。
        2.2改善环境,调节空气
        植物在风景园林中不仅造就美不胜收的景观,同时可以改善环境、调节空气,当今在人们日益重视养生,植物所创造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无疑也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特点。
        植物在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热量、CO2与水汽,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释放O2,营造出非常适合休闲放松的环境,森林浴、氧吧等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潮流;同时绿色植物还能起到净化空气、水体的作用,例如夹竹桃、大叶黄杨等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荷花、睡莲等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与细菌,净化水体。


        2.3防护作用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防风滞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噪音、吸收辐射等,例如利用悬铃木等可以滞尘,在当前雾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植物的该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云杉、柳树等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尤其是高大的乔木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攀援植物附着于墙体,可以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这些都是植物的防护作用体现。
        2.4空间营造
        2.4.1空间营造的植物要素。风景园林的美感离不开空间结构之美,通过有机组合山、水、植物、建筑等构成要素,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其中植物属于塑造空间结构不了或缺的一
        部分,植物空间区别于建筑空间,它是有规律变化的,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甚至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植物空间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所营造的空间更加具有灵性。
        风景园林中,植物空间包括空间与实体(即植物本身),二者有机组合,形成一种容量关系。
        植物空间结构的构成和要素主要包括植物本身的整体形态、质感、植物色彩、气味、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的文化内涵。
        植物整体形态是指植物的树枝、树干、树冠等组成的外部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垂枝型、扇形等多种形态,圆形没有方向性,适应性强,可用作背景衬托特征明显植物,垂枝型植物下垂枝条柔美,且具有向下的指向性,故一般要充分考虑地形要素。
        植物质感具体是指植物给人的粗糙感与光滑感,植物质感与植物叶片大小、枝条粗细长短等有关,具体可以分为粗制型、中粗型以及细质型,粗制型给人以空间缩小的倾向,而细质型正好相反,给人以扩大空间的感觉。
        植物色彩主要通过叶片、花朵、果实等呈现,不同颜色带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鲜艳的颜色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给人的空间距离感变小,暗沉的颜色给人以郁闷压抑的气氛。
        植物气味是指植物散发出的挥发性分子在空气漂浮所形成嗅觉体验,可以通过营造不同的嗅觉体验进而形成不同空间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借助地形或者创造封闭空间来实现。
        2.4.2空间营造的空间要素。空间营造的空间因素包括意境、路径、边界、结点与焦点、视点、视距与视域等。
        意境是指设计者对于植物空间结构的整体构思或者艺术设想,直接决定了空间结构的风格与特征;路径是指通过植物空间结构的营造,达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效果;边界是指植物空间最具物质成分的要素,通过围合与分隔形成不同空间,边界面更是重要的赏景图,直接影响人的空间感受。
        植物空间结构主要通过有机结合基面、竖向分隔面以及覆盖面,形成实际存在或者暗示性的范围围合。最常见的基面是草坪和地被植物;竖向分隔面,是空间营造中最重要的要素,能够使人们在视觉上形成明确空间范围与鲜明空间围合感。
        三、植物造景方法与注意问题
        3.1注重时空变化
        由于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与生长区域的差异,植物种类的习性也是各有不同,且随着时间上的变化,植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所以,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植物造景应充分考虑到时空的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尽量避开影响植物生长的不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使其实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景色。时刻把握时空变化,有机结合植物生长规律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在园林建筑施工中展示出植物的自然之美。
        3.2注重空间划分
        纵观古今,我国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都非常注重空间的划分问题,包括山水、植物、建筑物等的空间布置。不同的区城存在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我们也知道,不同的植物其功能与布置效果也有差别。所以在实际设计中,针对植物造景工作要全面仔细地掌握植物生长规律,然后再依据空间分布情况,科学划分植物造景的具体布局,同
        时采用植物借景等专业手法在景观内形成一些或开放、或半封闭的空间,优化风景园林整体空间,尽量做到秘而不通、闭而不封。当然,我们在进行空间划分时,运用植物的不同功能进行选用和布局是必要的。合理利用植物进行布局,注重其空间划分,才能构建出或含蓄婉约、或大气磅礴的风景园林。
        3.3合理设计独立与群体景观
        植物造景具有不同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为能在此基础上同时体现出植物造景的独立性,设计师在考虑造景时一般会设置在空间宽阔地带和焦点处,用于形成风景园林的主要景观。而在群体景观的植物造景上,设计应着重强调植物造景配置间的协调作用,充分借助于植物造景来衬托山水、其他建筑物等景观,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组景效果。除外,群体植物景观设计多采用一种为主、多种植物为辅的方法,在搭配的过程中表现配置间的和谐性。
        3.4合理设计水体植物造景
        针对水体植物造景,水生植物占水面的比例一定要合理,整体布局要留出适当的空白水面,使水体植物布置错落有致且富于变化,水面景色相对也更为灵动。实现水体植物造景的美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水体植物的选择与栽种,必须根据实际水体环境条件和特点,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设计。由于水体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在设计种植时,必须在水体下设计能够限定水体植物生长的器皿或设施,来构建更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3.5合理利用几何学造景
        植物造景本身在风景园林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灌木、乔木、藤本及其他一些草本植物本身的线条、形态、色彩进行巧妙配置,往往会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为使植物的各色美感在设计中得以更好地融合与体现,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造景资源进行几何学造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视觉或图形的变化等形式可以加强风景园林的视觉感和层次感。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的植物花草利用几何学进行组合,以表现出不同的视觉美。
        总结
        总之,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植物造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完善风景园林的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凸显城市文化内涵,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风景园林建筑施工当中植物造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考虑植物造景在美化景观、改造地形、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应用,掌握科学的方法,以促进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建筑施工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斐.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14):150-151.
        [2]刘惠.风景园林施工的植物选择和配置解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3):166+208.
        [3]董文霞.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植物配置问题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5):78-79.
        [4]李广存,李晓红.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5):116.
        [5]索申文.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20(10):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