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三部委的支持下,泰安市有效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创新领导体制、规划引领、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宣传报道等措施,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树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泰山样板”,改善了泰安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 泰安市
1.工程实施背景
2017年4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三部委启动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申报工作,全国各地对此都非常重视,共有20多个省、直辖市上报了68个项目,竞争异常激烈。申报工作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调度申报情况,全程协调指导,副省长带队参加答辩,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泰安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勇于担当,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力推进,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最终以优异成绩入围,成为全国6个试点项目之一。项目能够申报成功,过程艰难,倾注了各级领导大量心血。
2.工程实施作用
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全国全省及泰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将起到重大而积极的作用。工程完成后,预期实现如下成效:一是南水北调供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大汶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下水补给能力大大增强,东平湖水质全面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调水、蓄水、分洪能力明显提升,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和水量安全。二是泰山大生态带屏障作用更加稳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等综合防控能力得到提升,植被及土壤条件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裸岩荒山面积逐步减少,区域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泰山大生态带调节区域气候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华北平原生态环境的屏障作用更加明显。三是中华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发扬。生态环境及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深度融合,使泰山这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更加富有魅力。四是生态扶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取得扎实成效。全面完成东平湖区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脱贫任务。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3.主要工程措施
围绕工程实施,泰安市上下联动、凝心聚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抓领导体制,确保组织到位。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调整成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挥部,下设山、水、林草、田和东平湖五个分指挥部,以及追责问责、政法稳定、财政审计三个保障工作组,构建起“1+5+3”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为高质量推进工程进度,又成立城区项目指挥部、农村项目指挥部,与总指挥部办公室一道采取实体化运作,抽调专人集中办公,细化分解任务,实行“挂图作战”“标旗推进”。各县市区、功能区也都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3.2抓规划引领,确保科学有效。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纳入泰安市生态建设规划,与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东平湖水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效衔接,从资源要素保护与修复出发,系统梳理泰安生态本底,统筹城镇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山体、水域、面源污染、塌陷地、林草地等进行专题研究,合理布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建设计划,构建起了全市生态管控体系和生态建设体系。
3.3抓项目机制,确保推进有力。
建立项目包保责任制。城区和农村项目指挥部及总指挥部办公室安排专人、成立专班,对项目实行分类包保、督导检查。建立专家评审验收机制。聘请省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库,加强宏观规划指导和现场技术指导。建立项目优化调整机制。根据工程绩效目标要求、专家评审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对部分项目按程序、按要求进行调整优化,保障了工程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建立项目管控机制。实行“五制”,严把“五关”,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档案规范制等规章制度,严把立项评审关、生态论证关、组织实施关、竣工验收关、运行管护关。建立督导考核机制。项目推进实行周电话调度、月进度报表、季督导检查和半年现场观摩、年度综合考评,并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及时通报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结果,以督导考评促进度、提质量、见成效。
3.4抓资金筹措,确保投入保障。
坚持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对上加大争取力度,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对下督导责任企业出资治理;对外招引社会资本,成立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基金,有效破解县市区筹资难题。将城区污水综合治理等7个项目,整合为1个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协调印发了《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管理办法》,从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工程验收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定和要求,进一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定期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3.5抓督导检查,确保落实落细。
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5+2”重点任务考核体系。办公室出台了考评办法,细化考评标准,严格考评排名,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补助资金分配、评先树优、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按照“项目绩效有目标、项目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原则,制定印发《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年度绩效评价工作,通过考评奖惩,考出实绩,评出压力,形成推动工作开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多方面重点工作同时开展,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作为,全员上阵,全程陪同开展工作,协调调度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实施主体、财政部门等工作人员,确保了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6抓舆论宣传,确保氛围浓厚。
深入工程一线现场,开展纵深行报道活动,对各县市区、功能区组织实施的重点、亮点项目,特别是对各工程项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复工复产情况进行采访,充分挖掘亮点特色、鲜活事例以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泰安电视台、泰安日报专栏、ZAKER泰安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发布平台进行报道。共在泰安电视台报道18次,在泰安日报进行专题和相关报道21次。同时,主动对接中央和省级媒体对工程项目进行采访报道,在省级以上媒体报道5次,其中《光明日报》相关报道1次,《山东新闻联播》和《山东卫视——晚间新闻》各专题报道1次,《大众日报》报道2次。6月,新华社山东分社对泰山景区和城区指挥部项目进行了专题采访,在全市乃至全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4.主要工程成效
泰安市以工程建设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沿汶河生态廊道修复+文化旅游观光、矿山修复保护+山体绿化、工矿废弃地复垦+产业导入、采煤塌陷地治理+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农用地整治+绿色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以产业为支撑、促进生态建设的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文化旅游观光、绿色高效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亮点工程,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标准。
4.1修山,挺起“山之脊”。
加强泰山、徂徕山的生态保护,采取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工矿废弃地和农用地整理等措施,使2万余群众解除了地质灾害威胁,保障了泰山文化永续发展。东平县旧县乡狼窝山综合治理项目,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治理新模式,对损毁山体进行高标准修复治理,复绿废弃矿山约800亩,增加耕地534亩,提高了土地收益,改善了生态环境。
4.2治水,净化“水之源”。
大力实施河道清淤、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工程,按照污水先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进入配套潜流湿地净化,再进入河道表流湿地净化的模式,充分发挥湿地最大净化功能,改善大汶河水质,确保东平湖水质稳定达标。对城区13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在城区113平方公里内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8处、湿地21处,保障了南水北调沿线城市和试点区4000余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4.3增绿,保护“林之肺”。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实施泰山森林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工程、宁阳蟠龙山生态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东平湖自然生态带建设等工程,稳定和扩大泰山山区森林,开展引水上山工程,满足防火、生产生活、旅游服务等多重需求,建成“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动态保护古树名木1.8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47%,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2万亩,对5.5万亩森林实施了质量提升,增加了树种丰富度,自然景观效果明显改善。目前,泰安市成功创建为中国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4.4整田,增厚“田之肌”。
通过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改善耕地配套设施,新增耕地4362.8公顷,增加土地指标收益。采取企业化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流转土地,提高农民收入。新泰市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上,打造羊流惠美田园综合体、石莱“良心谷”茶、宫里长兴绿色蔬菜、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等4大产业园,把绿色高效农业与生态观光农业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新泰农业发展的靓丽名片。
4.5净湖,调节“湖之肾”。
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规划实施了环湖地质环境、土地整治、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能力建设5大类、61个项目,总投资达32亿元。东平湖省级生态渔业发展保护项目,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腾空水面13万亩,拆除网箱7.5万架,网围9万亩,渔民减船4541艘,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无渔业养殖湖区;同时,通过增殖放流和湿地管理维护,进一步保护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项目,通过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提高绿植覆盖面积,恢复沿湖植被和水生生物,实现水清、岸绿的拟自然生态系统,东平湖Ⅲ类水质达标稳定性显著提高。
5.结束语
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解决泰山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保障南水北调干线水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护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战略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泰安市通过生态保护,树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泰山样板”,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