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人数为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100例,其中100例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另一组进行X线检查(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3.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用于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鉴别疾病,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诊断
胃肠道淋巴瘤在临床十分罕见,在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四,其治疗方式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不同,故此需早期明确诊断,为后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目的[1]。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的优势,详情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收取时间段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200例患者中,100例为观察组、100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病变以及精神障碍;中途退出研究者。
观察组年龄18岁-89岁之间,平均53.51±1.21岁,其中男40例、女60例。
对照组年龄19岁-90岁之间,平均54.16±1.85岁,其中男41例、女59例。
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
实施X线检查:叮嘱患者检查前禁食12小时,在前半小时给予其20mg丁溴东茛菪碱注射液,行肌肉注射,并口服3-5g产气粉,使胃能够充分扩张;协助患者站于检查台,并遵医嘱做出相应身体动作,吞服50ml医用纯硫酸钡混悬液,取俯卧位行胃体和胃窦部摄像,取立位,给予其口服150ml医用纯硫酸钡混悬液,对胃部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再进行仰卧位摄像,对患者胃部充盈后的大小、位置、蠕动情况和形态进行密切观察。
观察组方法
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选择SOMATOM Dnfinition AS扫描仪,并禁食6h,实施扫描前口服500-1000ml温水,促进胃肠扩张;对于病变位于小肠者,在扫描前半小时分次口服1500-2000ml温水,使小肠肠腔能够充分扩张;病变位于结肠者,在检查前1h清洁灌肠[2]。扫描范围在膈顶直至耻骨联合平面,并进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包括三个时期,即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参数设置:层厚设定在5mm-10mm、螺距为1.5,增强扫描给予80-100ml非离子对比剂,并采用高压注射器经人体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每秒3ml,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造影剂注射后启动扫描时间为23秒-28秒、60秒到80秒、100秒-12秒,电压为120kV、电流在150mAs,所得数据以2mm层厚、1mm间隔重建后,将其传输至工作站中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平面重建处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指标比较,包含:诊断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2组诊断符合率
观察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胃肠道淋巴瘤起源于人体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有三分之二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而该种肿瘤十分少见,在临床通常被误诊为胃肠道癌[3]。故此给予其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能够有效鉴别疾病类型,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方式较多,比如胃镜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其中胃镜检查、X线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病变,仅能够发现胃腔内面的粘膜隆起、溃疡和增粗,在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弥补上述方式的不足,其能够将粘膜下病变的浸润深度、强化程度、密度、病变范围清晰显示,同时能够及时发现浆膜和胃粘膜的异常,准确判断胃周围的淋巴结有无转移情况,故此能够有效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在患者后期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4]。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3.00%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诊断用于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鉴别疾病,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沈蕾,张茜,张禹, 等.多层螺旋CT在进展性胃癌及胃淋巴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4):572-575,597.?
[2]徐艳中,汪秀玲.纹理分析在小脑半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2):68-71.?
[3]吴应行,杨真露,张道恩, 等.7例肝脏原发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9):1667-1670.
[4]李瑶,高欣,贾振宇, 等.180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11):1237-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