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在融媒体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1期   作者:陈海波
[导读]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迭代,人们的阅读和传播形式发生
        陈海波
        宁波市奉化区融媒体中心   宁波市  315500
        【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迭代,人们的阅读和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进入“读屏”时代。与此同时,多元化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如今的融媒体设作品不但要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传播力,还要结合新的技术、优质的内容和良好的互动性。
        关键词:融媒体、H5、呈现形式、创作要素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目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由相“加”迈向相“融”的转折点,由单体融合、各自融合迈向区域融合、整体融合的关键点。
        融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网络直播、微博、微信、H5等渠道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尤其是H5,他的创新形式很受欢迎。H5作为新的设计方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设计形式,本文在概述H5内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在其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做出了探析。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
        融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技术优势、载体优势和渠道优势等。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数量上也从有限转变为无限,信息呈现海量化;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播,而是更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参与,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多元化,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素材合为一体。
        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以优质的内容、形式和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从内容的运营上来说,原创、有温度、有深度的优质内容依然受读者的亲睐。从形式上来说,发布者应该掌握更多的技能,一个由“图+文+视频”综合而成的作品,能更好地解决可读性、传播性的难题。2020年初,全国开展“公筷公勺”行动,本人也一改以往的设计形式,将静态风格转为动态,制作了一个“公筷公勺”倡议H5,整个作品分为8个页面,每个页面都一个主题,整体风格统一,比常规的海报能展现更多的内容,这样鲜活、直观、多元化的设计形式,更能吸引读者阅读转发,一时间在朋友圈中刷了屏,起到了二次传播的效果,且手机端的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对推广使用公筷公勺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二、融媒体设计的特点
        1.统一风格
        保持风格一致,是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考虑的重点之一。首先要注意色彩的协调,保持主体色调统一,只改变局部色块用来突出重点或点缀,人的视觉对色彩比较敏感,因此主次分明的设计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由单向传递向交互性转变
        传统的设计在当今的受众中不能起到有效的互动传递,虽然很多传统的设计在色彩、构图或创意上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作品仅仅是单方面的传递,不能与受众起到有效的互动,而发布者也不能从传统的设计在中得到有效的统计。H5能通过后台得到信息的点击量、转发量、参与、统计、阅读群体的分析等传统设计无法达到的功能。
        3.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传统设计作品传递存在单一、不可更改等缺点,艺术设计使用的元素本身属于“固态”或“静止”的。但是融媒体下,信息传递不再属于单向与静止,会有更多的交互与参与的内容,这样就让艺术设计元素真正“动”起来,弥补传统设计之中“动”的缺失。
        4.需要具备的审美和新技能
        要有交互方面的知识,设计类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他不仅看重你的设计思维还很看重技术能力,要多看其他设计类网站、书籍和新的传播形式。设计师利用视觉冲击和新颖的互动方式引起读者关注,通过现今人们的阅读习惯,有效的传播,吸引读者阅读。
        三、H5在融媒体报道呈现形式中的应用分类
        1.H5在ppt类报道中的应用
        ppt又称幻灯片,这类报道形势简单、页面清晰,能非常有效的传达新闻信息,有效弥补了现有图片报道的不足,编辑可设定图片大小和数量,可以调整文字位置,插入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弥补传统形式表达方法的不足。杭州日报出品的《最美9秒钟》, 同样也是一款融媒体型H5案例,与《以新的更大作为实现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不同的是,《最美9秒钟》加入了动画的元素,有效地利用了所有采集的素材,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视觉效果。
        2.H5在视频新闻类报道中的应用。
        视频类新闻可以更灵活地可视化呈现内容,H5技术为处理视频的呈现方法提供了设计空间,同时可以对视频进行聊天工具的转发分享。人民日报出品的《最美内蒙古》是一款系列视频的可视化组织案例,该案例将关联的系列视频可视化的组织在一起,使得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法更合理,优化了用户体验,带来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3.H5在交互性报道中的应用
        交互性是H5页面的灵魂。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交互设计,以故事化、场景化为背景,阅读群体可以直接参与交互体验环节,为群体带来体验感和乐趣。可以将多种交互元素的引入,例如三维动画、视频音频元素等功能,赋予阅读群体重感官体验,提高互动的趣味性,增强群体的代入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除了满足群体自身的信息、观点、情感需求,也应充分考虑参与互动,这样才能给予群体足够的自我满足,提高传播的到达率和实效性。
        4.H5在专题报道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H5本身只是一个承载信息和传达信息的工具。为了追求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内容更加富有情感,从而实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是H5传播的终极目标。而把H5的故事化叙述与普通文本报道相比无疑呈现出质的突破,因其利用故事情景化、语言生动化、作品立体化,可给阅读群体留下深刻印象。H5报道作品之灵魂,在于作者情感化的故事带入感,给予读者们悦于阅读、乐于传播。
        四、应用H5的创作要素
        1.H5创作类型选择
        前面已经对同融媒体报道呈现形式进行了分类,那么在H5创作中我们必须有所选择,而选择并非盲目性的,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剖析,选择最佳的类型。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不但能引起读者的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甚至可以帮你转发增加阅读量。
        2.h5的风格和细节把握
        作品创作前必须定下整体的风格,大家用H5创作时,同一作品要统一风格。确定什么样的风格,主要取决于你要传播给什么样的用户及内容,风格的好坏,决定了用户是否继续阅读与分享。
        在创作中也不要忽视每一个细节,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会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在完成一个H5作品的时候,应从几方面来确定是否完成:第一是否存在设计不合理,第二内容呈现不清晰等问题,第三主题是否突出。对于一个优秀的H5作品来说,细节往往就决定了成败。
        3. H5标题和承载的内容
        H5创作的作品同样有自己的标题,标题的好坏,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去点击打开,所以取好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光标题还不够,点开后发现内容不咋地,同样会导致读者放弃阅读。具统计显示有五成的用户是不会看到H5的后一页的,且打开的几率会逐渐递减。事实上,优秀的作品中并不成立,只要你所承载的内容是用户们所需的,必定就会有人去阅读和分享。
        4.特效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H5之所以吸引人,而且能够脱颖而出,自然和它本身的技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漂亮的动画特效、弹幕等,这些技术都是吸引读者分享的因素。在时间趋于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相对比较浮躁,对于没有创意,缺少趣味的东西,他们根本不会阅读完。
5.H5优秀案例借鉴
        要做好作品,必须要多学习别人的创作经验,闭门造车做不出优秀的作品。下面就有几个经典案例值得去思考和学习。人民日报客户端“军装照”H5上线仅10天,浏览次数突破10亿。由静态转为动态,而这种动态化的信息传递成为融媒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如浙江日报发布的《一图到底在乌镇寻找互联网创新秘籍》作品,将乌镇风貌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亮点展现在一张长图内,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浙江乃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故事。作品形式新颖,创意的文案、设计和H5技术的完美融合。再如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制作的H5—《今天,请给他们一分钟》,深深打动了网友。清明当日上线后,短短3天时间,1398万名网友通过H5为英烈默哀,其中包括很多名人大咖,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超过5亿次。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技术的产生,网络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也随之孕育而生。从而促进新媒体和多元化设计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样就可以多形式地展现新闻、使新闻由更高的可读性、互动性,吸引年轻读者。在保持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借助H5的技术,让新闻变得更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1]张雯.基于H5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作品创作[J].美术大观,2015(12).
[2]曾光,张铭珊.社交营销时代H5广告的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6(17).
[3]宫成伟.新媒介时代下H5广告发展趋势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9).
[4]张童,谭春波.新媒体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10):48-49.
[5]张璇.解读微信H5传播模式新特征[J].今传媒,20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