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变装药异常试验结果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9期   作者:付伟 颜秀红 张常玲 董庆文
[导读] 本文以某产品减变装药出现异常试验结果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
        付伟1     颜秀红2     张常玲3   董庆文4
        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 齐齐哈尔 碾子山 161046
        摘要:本文以某产品减变装药出现异常试验结果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减变装药无中心传火管的结构中,由于粒状发射药火药床通透性不好,造成膛压、初速超标、药筒烧蚀、不能自动退壳,甚至膛炸等一系列问题的原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经试验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火药床  通透性 膛压  初速 烧蚀 膛炸
前言
        随着现代火炮初速提高,火药装填密度增大,多孔粒状发射药得到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应运而生,其中有减变装药膛压、初速严重超标,药筒严重烧蚀,不能自动退壳,甚至发生膛炸的问题。
一、减变装药膛压和初速超标及药筒烧蚀的情况
        某中大口径炮弹有全变及多种减变发射装药结构,其中减变装药是分装式药包装药。发射药为多孔粒状药,装药结构没有中心传火管。在减变装药射击试验中出现膛压、初速严重超标,药筒不能自动退壳,药筒口部严重烧蚀等问题。试验数据见表1,药筒烧蚀情况见图1。
                                                        表1  试验数据

三、火药床、火药破碎度、应力、燃烧速度、燃气生成率、燃烧面积 空隙率等因素的变化
        中大口径弹药膛内射击易产生高膛压高过载现象,膛内射击过程中发生及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装药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可直接影响到膛炸发生的概率。一个合理的、优化的装药结构能有效地抑制高膛压的产生,从而避免膛炸事故的发生,或使膛炸概率减小到射击安全能接受的程度。
        1.火药床的变形过程
        火药床的变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火药床在膛底燃气压力作用下,药粒趋于致密排列;
        (2) 药粒接触表面间出现轻微变形,火药床空隙进一步减少;
        (3) 药粒明显变形或破碎,火药床空隙达到一个极限值。
        火药床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其他变化。
        2.当火药床中药粒被压缩变形到一定程度,药粒间应力超过许用值时,部分药粒发生破碎,尤其在低温条件下,因火药的冷脆性,破碎更严重,其破碎度与挤进压力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其关系式为:
  
         膛压越高,火药燃烧速度越快,赋予弹丸的能量越大,其速度也越大。
        6.火药异常破碎与正常破碎空隙率的差别
        火药正常破碎燃烧时,也有一少部分火药被推向弹底区域,弹底区域空隙率也有所变化,但却微不足道,其曲线是一个较平滑的曲线。火药异常破碎燃烧时,很多火药被推向弹底区域,弹底区域空隙率有很大变化,其曲线在弹底区域形成一个鼓包,这是燃烧面积和燃气生成率增加的体现。
四、减变装药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减变装药结构没有中心传火管,由各药包环形、直立放置在药筒中,形成圆形孔与底火中心对正组成传火通道。在问题排查过程中,将药筒内药包取出,发现药包内发射药装填不密实,药包没有刚性,不能直立,摊堆在一起,挤占了中间的传火通道,使整个火药床通透性变差,火药燃烧条件恶化。
五、解决膛压、初速超标,药筒严重烧蚀的措施
        依据上述原因分析,对药包的装配过程进行控制,使中间传火通道保持畅通,达到改善装药燃烧条件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在药包袋内装入发射药后,应撴实,再沿药面将药包口扎紧,系紧药包袋绑绳,将药包袋扎紧,使药包袋保持直立,中间传火通道畅通。
                2. 在药包之间,增加点火药包,增大传火能量,改善燃烧条件。
        3. 装配时,使底火室传火孔、点火药包与药包中心对正。
六、射击试验验证及结论
        改进后的药包具有刚性、能够直立、形成透气性良好的装药结构,使中间传火通道通畅。
        依据上述改进措施装配一组发射装药进行射击试验,结果见表2。

综合上述分析及试验结果证明,某产品减变装药出现的膛压、初速超标,药筒严重烧蚀等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但装药结构应控制具有良好的点火、传火通道,火药床的透气性,避免装配中药包缝制松散,中心传火通道堵塞,火药燃烧条件恶化,通过采取扎紧药包袋、增加点火药包、装配时使各药包中心对正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射击试验膛压、初速满足指标要求,药筒无烧蚀并能自动退壳,该措施实施可靠、有效,有效地改善内弹道性能和提高装药安全性,避免发生严重的事故。
        
        
        
参考文献:

        (1) 弹药靶场试验,翁侃英 任国民 于骐等,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6.03;
        (2) 常规兵器试验教材,王益森 王文志等,  国防科工委司令部教育部出版,1981.08;
        (3) 计算内弹道学,翁春生 王浩,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01;
        (4) 火药装药设计安全学,金志明 翁春生,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5) 膛内多项燃烧理论及应用,王升晨 周彦煌 刘千里等,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
(6) 火药破碎对压力异常影响的实验研究,翁春生 张小兵 金志明,爆炸与冲击,1998.18(1):15~20;
        (7) 内弹道两相流方程类型和药粒间应力,金志明 袁亚雄 翁春生,兵工学报,1994(2);
        13~18;
        (8) 装药间隙对压力波影响的研究,翁春生 金志明 袁亚雄,兵工学报,1995(1);
        (9) 火药装药设计原理与技术  王泽山  何卫东  徐复铭.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