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隔离期间的心理支持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安丽 李国英
[导读] 探讨152例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
       【摘要】 目的  探讨152例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在隔离治疗期间通过访谈了解患者心理反应,予以相应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提供依赖型护理、紧密护理及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结果:患者提高了对隔离及治疗的认知水平,住院期间心理压力降低,积极配合隔离治疗。结论:本研究显示通过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照顾,真正满足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降低了患者对突发传染病的恐惧、紧张,坚定了康复信心。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患者 隔离期间  心理支持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已知该病毒可使人和动物患病。以前从未在人间或动物中发现这一新型毒株【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突发疾病,采取及时的隔离观察和治疗是降低感染率和避免疫情扩大的首要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自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1日共152例,其中疑似患者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2~92岁,平均年龄42.1岁;确诊病例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1~91岁,平均年龄50.4岁。通过访谈发现患者主要表现出紧张、烦乱、恐惧、悲伤等情绪,产生消极想法。经过医护人员采取及时的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等措施,患者提高了对隔离及治疗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心理压力有效降低。
2 心理支持--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尊严,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条件符合人性化,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同情,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其内心感受,引导其正确宣泄心中不良情绪并调整心态【3】。因此,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开展救治工作时,透过防护镜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言语、触摸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与患者或家属建立“爱心微信”,让患者可以随时与护理人员联系,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充分感受到隔离病房的安全和温馨,使患者深深感受到疾病无情,人有情,尽最大努力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2.1 提供依赖性护理措施
        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的普遍存在空白,患者在治疗、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对护理人员依赖性极高。同时,特殊并极为严密的防护措施也影响了护患间的交流,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此时,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关爱成为了患者的第一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疾病救治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理解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需求。在防护严密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多地巡视病房,与患者耐心交谈,给予患者更多的生活照顾。坦诚交流病情,解答他们的提问,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信息,降低他们的焦躁反应,提高积极应对能力,满足患者的依赖性护理需求。
2.2 提供安全舒适的隔离环境,让患者不再孤独
        提供安全舒适的隔离环境是为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之一。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病区全部为洁净的朝阳采光病房,便于开窗通风换气。

同时,医护人员为了让患者安心治疗,关注每位患者的出生日期,为生日是2月7日的患者定制了生日蛋糕,“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为正在与新冠肺炎作斗争的谭先生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突如起来的生日祝福让患者又惊又喜又感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说“谢谢你们、谢谢白衣天使,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个生日,是你们让我不再孤独,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有了科学康复的信心,谢谢!”。
        与此同时,安全舒适的隔离环境使每位治愈出院的患者都充满感激之情,他们多次对医护人员说,“谢谢你们的照顾,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祝你们和家人都平安健康,百毒不侵!”甚至有出院患者发来微信“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安好,我无恙。”
2.3 关注患者的心理反应,大爱无疆
        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除了诊疗、救治、护理外,对患者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看到此病大范围流行、死亡病例较多等新闻报道,尤其重症患者由于缺氧、呼吸困难,产生一种“濒死感”,患者高度紧张、恐惧、情绪激动、躁动不安。这时候我们除了积极救治,还要消除患者的恐惧,讲解疾病转归、配合治疗,对于食欲不好或因南北饮食差异不思进食的患者,我们联系营养师对他们进行会诊,通过饮食调整,鼓励患者科学进食、好好休息,明确“吃好睡好才有精神、有体力与疾病抗争”的理念。为了更好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自创“救心卡片”,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他们写出关心及鼓励的词语,如“你是最棒的”,“我们一起加油”;安排隔离房间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组成家庭病房,为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创造条件。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情对于疾病的康复会产生很大作用。医护人员及时向他们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治疗的信息,告知患者目前的总体防治状况趋向好转,北京地区拥有极高的治愈率,鼓励患者通过手机收听广播、上网收看新闻,及时了解外界信息,让他们感受到治疗康复的希望,减轻不良心理反应,有效地促进康复。
2.4 实施密集护理
        在隔离病房的救治工作中,重症患者90%甚至100%需要补充氧气,20%-25%的患者都需要密集护理,即患者的治疗、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对护理人员依赖性极高。对于机械通气及ECMO等危重患者,护士不仅每天要做好治疗性护理,如给患者吸痰、管道护理等,还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如给患者翻身、口腔护理等;由于没有工勤人员,患者所有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清洁卫生等都由护士承担。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全部治疗期间,在零陪护的情况下,护士承担了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给药和全部的生活护理工作,既要保证护理质量,同时促进患者的康复。真正体现了南丁格尔精神传承者作为人文关怀实施人,应在特定的情景中全力帮助患者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个治疗过程的和谐,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3 小 结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细心监测着患者们的病情变化,更是注意观察患者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照顾,真正满足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解除患者对突发传染病的恐惧、紧张,坚定康复信心。虽然由于防护要求,患者只能看到护士的眼睛,但他们眼中放射出的目光好似洒向病房中温暖的阳光,传递温暖,传递南丁格尔精神,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使医患之间心手相连,共赴时艰。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45号
 [2] 曹永福,王云岭.  隔离、自由的限制与歧视——对SARS防治的医学伦理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3,24(9):43-45.
[3] 洪艳.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仪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2):148-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