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新发脑梗死磁共振成像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陈春梅
[导读]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36例,统计入选者新发脑梗死灶的形态、数量等情况,并进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结果:3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为小圆点或小斑片状,3例大片状脑梗死灶。术后颈内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瘤和脑动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2±13.02)个VS(15.03±5.43)个和(18.08±6.31)个;P<0.05,P<0.01];颈内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交通动脉瘤及脑动脉瘤患者ASP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术后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33.08±6.06)个VS(10.60±3.32)个,P=0.002],ASPECT明显低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1±2.10)分VS(11.72±1.64)分,P=0.042]。术前有动脉瘤破裂患者与无动脉瘤破裂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宽颈动脉瘤患者与窄颈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支架辅助治疗患者与无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和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新发脑梗死以小病灶多、数量个体差异大、病灶分布广甚至呈“跳跃式”分布为特点,大片及大量点状脑梗死灶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
        引言
        血管栓塞介入术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但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梗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0~75(67.3±4.6)岁。小动脉瘤(<5mm)12个、中动脉瘤(5~10mm)14个、大动脉瘤(11~25mm)7个和巨大动脉瘤(>25mm)3个,共36个,栓塞36个。载瘤动脉:颈内动脉瘤9例(海绵窦段3例,眼段3例,床突段1例,交通段2例)、椎基底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3例)、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及脑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小脑上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大脑豆纹动脉瘤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动脉瘤破裂17例、未破裂19例;宽颈动脉瘤17例、窄颈动脉瘤19例;血管内栓塞治疗使用支架(LVIS支架)辅助患者16例、无支架20例;术后有神经系统症状24例,无症状12例。
        1.2头颅MRI检查 
        术后72h内行MRI-DWI检查,采用GE Discover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部8通道线圈行常规MRI平扫。

扫描参数:T1WI重复时间(TR)=1625ms,回波时间(TE)=24ms,T2WI:TR=4160ms,TE=88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TR=8000ms,TE=94ms,反转时间=2000ms,DWI:TR=4000ms,TE=68ms,层厚5mm,层间隔6.2mm。
        1.3开颅夹闭术治疗包括实施CT定位,以蝶衣点为手术入路,逐步将动脉瘤分离显露,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载瘤动脉解剖,颈后夹闭分流动脉瘤。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新发脑梗死的MRI特点 3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为小圆点状(直径<5mm)或小斑片状(直径<15mm),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DWI为高或高亮信号,ADC为低信号,脑梗死灶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皮质下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小脑半球及脑干。3例大片状脑梗死灶,呈不规则片状,直径>30mm,周围多发点片状脑梗死灶,1例为泡沫样血管瘤,1例术中出现小血管破裂。术后新发脑梗死灶1~5个12例(33.3%),6~20个8例(22.2%),新发脑梗死灶>20个16例(44.4%)。ASPECT<7分6例,7~10分13例,>10分17例。36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分布差异甚大。累计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2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40个,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6个,小脑上动脉供血区9个,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10个,椎基底动脉分支供血区8个。4例患者颈动脉瘤新发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5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瘤新发大脑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以上均发现后交通动脉开放;2例患者前交通动脉瘤新发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未发现后交通动脉开放。10例患者脑动脉瘤均发现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开放。
        3讨论
        脑动脉瘤的病因主要与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有关。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采取动脉穿刺的形式置入微导管,而后将具有柔韧性的弹簧置入动脉瘤中,完全在血管内进行,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通常状况下,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一旦发病会出现明显头痛,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经过调查发现,有30%左右的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已经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发病急剧,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并且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
        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血管内栓塞术后新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相关因素,利于降低其发生率。但由于本研究病例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脑栓塞MRI特点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1):26-30. 
        [2]林博丽.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52(6):415-420.
        [3]柳钦.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有效性对比.浙江创伤外科,2019,24(6):1204-1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