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沥青路面的质量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鹏辉
[导读]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市政道路的不断发展,不仅相应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同样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具体到各个施工技术手段中进行严格把关,其中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作为关键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身份证号码:13062619891108xxxx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市政道路的不断发展,不仅相应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同样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具体到各个施工技术手段中进行严格把关,其中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作为关键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文章主要分析了市政工程沥青路面的质量问题以及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路面;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1市政工程沥青路面的优点及相关技术控制的意义
        沥青路面简而言之也就是将沥青与其他的道路铺设原料混合进行铺设的路面。沥青路面已经逐渐成为现如今市政工程的主要路面材料,它在路面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沥青路面具有非常强的低温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由于具有以上优点也就能够很好的避免由于外界温度影响造成的路面出现裂缝的现象,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对于道路路面的破损。同时沥青路面还具有弹性好、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平稳性较高、道路的韧性较高,对于外界的压力抵抗程度较强等优点。同时采用沥青来进行路面铺设,在铺设过程中也不需要设置伸缩缝也就能够更大程度的加强车辆对于路面的抓地力,在出现下雨的天气现象时能够具有很好的拉伸变形的特点,道路的粗糙程度和防滑性能也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沥青路面还能够有效地适应各种地势,在铺设过程中对于地基的要求相对较小。同时在市政工程中采用沥青路面还能够有效地节约后期道路维修成本,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很好的抗压性和抗损害的性能,因此在后期的道路维修过程中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维修工作也就进一步的节省了后期维护费用,此外沥青还可以进行回收利用也就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在沥青路面修筑过程中做好对于施工技术的把控工作能够很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也能够进一步的降低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处理问题。同时做好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控制,还能够合理的优化路面施工的各种资源,有效提高路面铺设原材料的利用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在市政工程中沥青路面铺设的施工质量。此外做好施工重点技术的控制工作还能够有效地调动施工人员的施工积极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群策群力,在所有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进一步的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强大的动力。
        2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
        2.1施工原因导致病害
        2.1.1原材料问题
        原材料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没有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导致原材料品质、性能、规格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都将导致路面出现严重病害。当粗集料压碎值不符合要求,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结构强度;当细集料含泥量超标,将影响沥青胶凝效果,可能导致沥青剥落,出现路面麻面、坑槽等病害;当沥青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使用了劣质沥青,会导致沥青胶凝效果不佳、拌合过程出现花白料、离析,或者沥青易于老化、沥青路面易脆硬破损或开裂。工程中,最常采用矿粉作为填料,掺配适当比例合格矿粉能够对沥青混合料强度、耐久性、变形能力、路用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个别施工单位大量采用回收粉尘替代矿粉,反而对沥青路面产生了不利影响。
        2.1.2施工措施不达标的问题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温度、压实度是最主要的控制指标。压实度对沥青路面强度、抗车辙能力[1]、防渗水能力有直接影响。压实度过低将导致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孔隙率偏大,在道路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沉陷、坑槽、裂缝、麻面、车辙、水毁等病害。而温度对拌合效果、压实效果都有重要影响。在沥青拌合环节,如沥青温度过高易导致沥青老化,过低则无法拌合均匀。沥青混合料运至现场摊铺过程中,因保溫措施不到位或者运输时间过长温度偏低,将导致沥青路面很难压实,且碾压过程中,易出现压碎粗集料的现象。
        2.2管养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的病害
        沥青路面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车光照、氧化作用,水损害,超载等导致路面出现早期的轻微病害。这些轻微病害对路面结构、行车安全、路用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未能对沥青路面产生的早期病害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轻微病害迅速向更深、更广范围扩大,进而破坏路面结构,出现大范围坑槽、沉陷、网裂等病害。


        3沥青路面预防措施
        3.1施工过程预防措施
        3.1.1实施严格的材料准入制度
        对所有进场原材料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管控,加强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沥青材料应建立全程跟踪监控制度和“沥青指纹识别”备案制。沥青供货前,应组织施工、监理、检测及业主单位到厂家见证取样并封存样品,并对沥青进行全套指标检测。沥青检验合格后,应采取基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或基于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2]对沥青进行指纹备案。沥青进场后,除了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外,还应按照一定频率抽查对沥青进行指纹识别鉴定,当抽查沥青图谱与标准样品相似度低于90%,则应认定该批沥青来源存在问题,应加大频率对沥青开展全套指标检测或者废弃。
        粗集料应采用坚硬岩石加工,并在料场取样对粗集料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能用于工程项目。粗集料进场后应对级配、压碎值、针片状、含泥量及软石含量等进行重点检测,一旦检测不合格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或直接废弃。粗集料进场后,应分类分档存储避免混料,且应采取防雨措施。
        细集料应选购买、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并在料场取样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能用于工程项目。细集料进场后应重点检测含泥量、砂当量等指标。细集料进场后,应采取封闭储存。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者岩浆岩中强基性憎水性岩石经研磨制成,且研磨前应将原石料中泥土等杂质清除。进场矿粉应干燥、洁净,采取密封保存。进场后应重点检测矿粉粒径、塑性指数。
        3.1.2施工压实度控制
        沥青路面压实度与碾压工艺、碾压温度有重要关系。因此,必须保证在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时完成碾压,以提高压实度。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宜高于160℃,摊铺温度应高于130℃,宜高于140℃,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保温措施。正式施工前,应组织100m~200m试验段施工,通过试验段验证混合料级配、配合比、矿粉掺量、改性剂掺量,并总结出最佳碾压工艺。
        3.2采取预防养护措施
        3.2.1微表处
        微表处是在稀浆封层技术上改善发展而来,目前在国内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预防性养护措施。施工时,采用慢裂快凝高分子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水、细集料、矿粉、添加剂等按照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稀浆状混合料摊铺于路表形成的沥青封层。采用微表处修复的路表,能够快速恢复路表防水、抗滑性能。微表处技术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深度不大于40mm的压密型及磨耗型等稳定类车辙填补。
        3.2.2灌缝填隙
        针对路面整体技术状况良好仅局部小范围出现裂缝的路面,可采取灌缝填隙措施及时处理。根据裂缝宽度的不同,施工时,分为直接灌缝和开槽灌缝。对于缝隙大于10mm,且裂缝边缘无变形、无脱落的裂缝,可将缝隙清理干净后,采用直接灌缝;对于裂缝宽度大于10mm,或者裂缝边缘有明显脱落、变形时,应采用开槽机开槽扩缝后,再使用专用灌缝机将灌缝胶灌入封闭裂缝。灌缝填隙适用于路面整体性能良好、仅出现局部小范围的路表裂缝修复。处理后,能夠防止雨水沿着裂缝渗入,进而破坏基层、土基或者扩大裂缝导致路面破碎。
        4结束语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主要有车辙、裂缝、沉陷、坑槽、麻面、抗滑性能降低等。造成病害的主要原因有施工过程不规范、不达标,以及未及时采取预防养护措施导致。因此,通过加强施工过程原材料、温度、压实度控制,并对路面早期轻微病害及时采取预防养护措施,则能够有效消除路面病害,并防止病害迅速扩大进而影响路面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尹钿源.城市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裂缝分析及施工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16).
        [2]付同华,张传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把控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