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痹病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60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3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西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62%较对照组86.15%更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77%较对照组7.69%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痹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痹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效果;临床安全性
痹病属于内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筋骨及肌肉酸痛、灼热、麻木及屈伸不利等。西医治疗痹病的整体效果不太理想,且易产生诸多不良反应[1]。本研究对130例痹病患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旨在为痹病患者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60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30例。260例患者均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痹病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同时排除合并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无法完成本研究者。对照组中男患者有48例,女患者有8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6.72±9.13)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93±0.58)年。研究组中男患者有45例,女患者有85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6.63±8.70)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87±0.64)年。将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本次研究上报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后获批,且给予全程跟踪。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如下:麻黄(生,先煎)10g,制附子30g,细辛5g,黄芪(生)25g,防风10g,川芎10g,地龙10g,当归10,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炙甘草9g;对下肢冷甚者加肉桂15g,牛膝15g;对肢体浮肿者加苍术20g,茯苓30g;对全身关节寒甚痛剧者加干姜、乌蛇、羌活各15g,肉桂15g,全虫、蜈蚣各3g;对服药后胃胀、胃痛者加枳壳、白芍各18g,木香、陈皮各12g;用水煎煮以上药材,分为早晚2次温服,1剂/d,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患者关节、筋骨及肌肉等部位症状均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关节、筋骨及肌肉等部位症状均显著改善为有效;患者关节、筋骨及肌肉等部位症状未见显著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腹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62%(123/130)较对照组86.15%(112/130)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png)
2.2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77%(1/130)较对照组7.69%(10/130)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png)
3 讨论
痹病在我国医学文献中的名称较多,均是以病因或症状或病因结合症状而命名,包括风湿、风痹、寒痹、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痛风以及白虎历节等。《内经》是最早提出的痹病这一病名,而且专辟“痹论”篇,详细地记载了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过程等,这也为后世充分了解痹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中医认为,痹病的发生是因正气不足,外卫不固,加之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导致关节、肌肉、筋骨、经络痹阻,从而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最终不通则痛,劳累、寒冷、潮湿、节气、天气变化等均影响其病情轻重程度[3]。因此,临床治疗痹病需治病求本,坚持扶正固表、活血祛湿、祛风散寒为原则。本研究对130例痹病患者采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进行治疗,方中麻黄有发汗散寒、利水消肿之功效;附子有散寒止痛之功效;细辛、苍术有祛风散寒之功效;黄芪有补气固表之功效;防风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之功效;肉桂有坚筋骨、通血脉之功效;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乌蛇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羌活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全虫、蜈蚣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效;桃仁、红花、地龙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之功效;枳壳有行滞消胀之功效;木香有行气止痛之功效;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效[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62%较对照组86.15%更高;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77%较对照组7.69%更低。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痹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尤鲁山,田君义,朵生兰.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消渴痹病[J].吉林中医药,2020,40(5):635-638.
[2]张涵雨,李艳.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疗痹病用药规律分析[J].中医学报,2020,35(1):99-104.
[3]纪文倩,华文进.养阴逐瘀汤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消渴病痹病阴虚血瘀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3):460-463.
[4]井庆彦.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痛痹[J].河南中医,2015,35(4):69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