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表现多见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肠腔内的称为“肠息肉”,以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性息肉"。
一、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胆囊息肉,就是长在胆囊部位的息肉,即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在我国胆囊息肉发病率大约在6.9%左右,多发于23-55岁之间的人群。在临床表现方面,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二、b超检查辨别胆囊息肉良性恶性
那么胆囊息肉到底严不严重?其实胆囊息肉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一类疾病跟胆囊息肉的表现很像,一样是体内长出的一个肿块,没错,就是人们最害怕的肿瘤,也即胆囊癌。部分胆囊息肉具有恶性癌变倾向,可能转化为胆囊癌,因此我们对胆囊息肉还是需要引起警惕。大部分患有胆囊息肉的患者其实是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只是在正常例行体检的时候才被发现,那么如果体检的时候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呢?我们又怎么知道会不会癌变呢?体检时如果发现息肉,我们需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事:
1.辨别真假
前面提到过,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等多种,胆囊息肉当然也不例外。胆囊息肉主要可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假性息肉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主要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之所以这么分类,是因为虽然胆囊癌非常可怕,但只有真性息肉才会有癌变的风险,而幸运的是,临床上其实90%以上的息肉都是假性息肉,大家可不用太过担心,但如果是真性息肉,癌变风险可达到24.1%-36.4%,还是比较严重的。想要区分真假,则需要通过B超,主要看回声强度,假性的胆固醇结晶回声强。如果,B超分不出来,可以用增强核磁共振等检查来帮忙。
2..分辨大小
在息肉大小测量方面,主要也是用到B超。如果是假性息肉,那么恭喜你,息肉跟癌症一点关系没有。但如果可能是真性息肉,就需要看息肉的大小了,一般而言,息肉越大,癌变的风险越大,对于临床上而言,如果息肉≥1厘米,则认为癌变风险较大,一般则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3..症状区分
小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本身一般不太可能引起明显症状,但胆囊息肉可能预示着存在B超没有发现的炎症或结石。所以,如果你有了胆囊息肉并伴随着不适的症状,这个症状一般不是息肉引起来的,而是没有发现的炎症或者胆结石。那么对于它们怎么办?如果能确定不适的症状和胆囊有关,在排除胃肠等其他疾患引起症状的基础上,考虑手术治疗。因为临床上发现如果胆囊息肉合并胆结石,多半提示着这个息肉有癌变风险。
4.风险测量
以上这些人常被认为是胆囊癌的高风险人群: (1)年龄大于50岁;(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无蒂息肉(包括胆囊壁增厚>4毫米);(4)有胆囊癌家族史。一般认为息肉超过1厘米,不论有没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必须进行手术干预;如果息肉在6毫米到1厘米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或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建议积极手术干预;如果有得胆囊癌的高风险因素,但是息肉<6毫米,或者说没有胆囊癌的风险时,则建议定期复查B超观察;对于复查B超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建议:<6毫米,没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每一年至少复查一次;<6毫米,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每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最长不超过半年;≥6毫米,但<1厘米,没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每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最长不超过半年;≥6毫米,<1厘米,有胆囊癌高风险因素;或者≥1厘米:考虑积极手术干预。如果医生有相应的安排,则需要听取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息肉大于1cm;超声怀疑胆囊恶性肿瘤;息肉基底较宽者;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短期内息肉直径增长迅速者;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年龄大于50岁者;胆囊多发性息肉样病变,这些症状只要我们具备上述任何一条都说明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较高了,建议手术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否则,可以密切定期B超随访,让超声检查来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