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曾说过,我国每年新建面积有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但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由于规划、设计、质量原因,“短命建筑”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给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何改变此现状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从“短命建筑”寻再生,通过改造及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达到延长建筑寿命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短命建筑;建筑再生;再生骨料;建筑改造
1.引言
随着城市化改造遍布全国,“建筑短命”现象正成为城市通有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年轻”的架构在浓烟中非正常的“死亡”。大规模的拆建,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及延续。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建筑短命现象的多方向性分析,探索建筑再生之路,让我国建筑摆脱短命的宿命,实现百年建筑的梦想。
2.“短命建筑”的相关概述
2.1“短命建筑”的定义
“短命建筑”指的是没到寿命期限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拆除的建筑。短命建筑“除了由设计和施工质量原因引起,更常见的是源自短视规划、问责不力。
2.2我国“短命建筑”的现状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规定了设计使用年限,普通建筑和构筑物应符合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应符合100年。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发达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美国的为74年,英国的则达到132年。那我国"短命建筑"有多普遍呢?它对公众心理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一项来自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身边存在“短命建筑”的占83.3%,其中表示非常多的占24.2%。调查中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缺失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占有55.5%,看来“短命建筑”确实在悄悄走入人们的生活。
2.3短命建筑实例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短命建筑”频现,为什么这么那些建筑不能自然终老呢?在2014年4月,浙江奉化一幢五层居民楼突然发生粉碎性倒塌,部分居民被埋,楼龄20年。2013年9月,昆明市第一栋拥有电梯的地标性建筑——昆明老公人文化宫被爆破拆除,高70米,楼龄28年,这只是近几年不断拉长的“短命建筑”名单上新添的两个。这种实例还有很多,辽宁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的耗资有8亿元,使用寿命仅9年;海南海口“千年塔”的耗资有3000多万,落成不满10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总投资有2.5亿元,使用年限仅14年;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的楼龄仅13年;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浙江杭州西湖边上的最高楼,年仅13岁……近些年来,这些驰名一时的地标性建筑都被爆破拆除,“享年”不到30岁。
在生活中,人们大多认为一些建筑本身质量不过关、不过硬,是建筑过早“夭折”的直接原因。但从更深层次看,建筑短命的致命原因在于监理制度不健全、投资企业不诚信、质量动态监测不完善等。正是由于一些部门工作不到位,出于某种利益对不合格的建筑大开方便之门,才导致短命建筑的产生。另外,由于城市规划问题导致的建筑短命现象也很多。
3.建筑再生的必要性
3.1“短命建筑”现象危害极大
建筑业不仅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建筑能耗已经占社会总能耗的30%~70%,消耗地球上水资源、能源、材料、耕地的比率分别是42%、50%、50%和48%,导致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50%的温室效应和50%的氯氟烃等,造成生态失衡。怎样才能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问题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3.2我国现有资源短缺,急需节约
我国资源短缺,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差甚远,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筑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节约能源的压力非常大。因此,发展可持续建筑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建筑再生是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3.3建筑再生的意义
建筑再生不仅能减少“短命建筑”造成的能源、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垃圾的产生,推动既有建筑节能的发展,推广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拉动国民生产总值,使中国有能力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
4.建筑再生的方法
4.1建筑垃圾再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建筑量也在持续增长,建筑垃圾比重达到城市垃圾的30%-40%,其中很少部分被统一的处理,大部分建筑垃圾或被随意倾倒、或用于填埋、或露天堆放,即侵占土地,又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如不及时治理,将会给人们生活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
建筑垃圾的种类很复杂,并且大小不一,其中还有很多难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胶、涂料、油漆等。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让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成为当今很多研究的主题。对于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可以生产成粗、细骨料。利用粗、细骨料,可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的铺设。建筑渣土可用来做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对于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木材类,若破损不严重,则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若破损严重,那么就用于木质再生板材或造纸等。对于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对于金属材料,如废钢材、废钢筋等,可直接回收再利用或回炉再加工。
4.2建筑改造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短命建筑”,爆破之后都会再建上新的建筑。如此拆了建,建了又拆,反反复复,不仅土地难以承受,浪费资金问题也很严重。 上海城市未来馆可以从工厂变为展览馆,北京798艺术区可以从工厂变为展示文化的中心,这些旧建筑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能一直使用到现在,除了由于质量原因而“丧命”的建筑,其他像沈阳夏宫、沈阳绿岛室内足球场等建筑为什么要因为亏损经营的、位置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拆除?建筑的适应性是很强的,这些建筑只要适当改造,既不需要爆破费,更免除了重建费。
建筑改造包括形体、功能、空间、材料等方面的更新,有的改造的造价甚至比重建的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兼顾各方面因素,寻找一个可以建筑之地。让那些需改造的建筑经过小规模小成本的改造可以投入使用,待其达到规定年限或者岌岌可危的状态,再将它拆除。
4.3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
可再生能源建筑指的是在建筑上运用可在生的能源,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因可再生能源可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是很常见的自然资源,现在也已经为人们普遍认识,甚至广泛使用。
5.启示与展望
短命建筑不仅是对社会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严重的阻碍。如何才能治愈“短命建筑”这种顽疾呢?首先,延长建筑寿命才是最大的节约,我们应该努力从“短命建筑”中寻找再生之法,使未来的建筑在规定的寿命期内以“不合格不建、建中不拆、建完不毁”为原则。其次,强化监管,严肃问责。现在的社会,没有制约就肆无忌惮,要加强关于“短命建筑”责任追究的立法,让建筑也做到有法可依。最后,增加建筑规划的透明度,让建筑盖与不盖、拆与不拆不仅由政府说了算,更要有公众和专家说了算。
参考文献
[1]朱继青. 地震建筑废弃物制备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刘富业. 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生态透水砖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12.
[3]徐磊.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D].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