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其它行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提前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道路桥梁工程关乎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社会各项生产建设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软土地基处理是道桥工程中的常见内容,如果处理不得当,会造成后续施工的停滞,严重拖延施工进度,甚至还可能留下安全隐患,引发一系列施工事故。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
引言
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才有今天的局面和规模。软土地基实际进行施工处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有效处理,就很容易导致路面开裂和路基沉降等严重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针对性采取施工方法来强化地基处理措施。
1道路桥梁工程中不处理软土地基的危害
首先,软土地基容易引发沉降问题。一旦降雨量较大,或者在较深处的地下水渗透作用下,质地较为松散的地基很可能出现沉降的情况。地基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如果地基不稳,其支撑效果将大打折扣,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稳固性,甚至造成道桥的坍塌。其次,从桥梁的压实度角度来看,软土主要结构是松散的砂石,土层稳定性十分不可靠。在道桥施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地基的压实。基于软土地基的组成特性,压实工作难以进行。此外,相比于其他正常的地基,软土地基的含水量要大得多。道桥施工时间跨度较大,在降雨量充沛的季节,桥梁受到雨水的冲刷和侵蚀,这显然不利于施工的正常进行。最后,目前阶段,道桥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施工材料是沥青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本身具有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软土地基的成分结构也容易改变,桥梁道路表面容易出现硬化的情况,使得质量验收不合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现状
由于软土地基的特性,其不能承受太大的阻力,并且其稳定性也不够高。如果没有适当的施工技术,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公路桥梁的质量。由此可见,良好的软土地基施工建设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设公路桥梁时相关人员必须注重施工技术的选择,对各项技术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注重施工技术的实用性。在传统的软土地基施工期间,施工技术较为粗放,也缺乏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和设备,往往都是通过建设人员自身的经验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所建造的软土地基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很多路桥工程的建设往往会进行几次修建,不但施工建设效率低下,施工的整体质量也难以有较高的保障。因此,相关技术部门应在施工前根据地理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全面的软土地基建设计划,从根本上减少其对整体质量的影响。中国道路桥梁建设现阶段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创新,但许多建筑公司无法规范利用先进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进而不能保证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能有效控制地基的硬度。为了确保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要点研究投入的更大的精力,力求提高我国建设行业的技术规范性。
3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3.1排水法
道桥工程软土地基通过排水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稳固性;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应当对现场地基预压处理,以此来加固地基。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在软土地基上适当增加垂直排水系统,以此来有效提高软土地基结构的承载力,从而将加载施工与排水处理两种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排水处理效果。排水施工方法比较适合于填土高度8m以内以及软基底部埋深3m以上的普通道路桥梁软基路段。同时,排水体间距应当保持在0.9-1.2m之间;竖向排水体穿透软土层,软土埋深25m以上时,再用塑料排水板,排水板的极限打设深度不超过30m。对于竖向排水体而言,其横向应当打至道路桥梁路基坡脚外适当距离,而且砂垫层应当超宽填筑。
如果路基稳定性相对较差,则建议铺砌1至2层土工格栅,目的是增强路堤加筋。值得一提的是,排水体打入深度应当超过设计标准,处理深度应当基于试打来具体确定;在试打时,大约每50m就要设置一个断面,各断面3个点,而且业主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和施工单位均应当参与。排水体需白天进行施工,而且监理应当设立全过程旁站,各作业区需配备专职人员。排水体施工长度应当用自动记录仪器详细记录,每天记录的数据信息都必须在施工、业主以及监理代表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倒出,然后进行现场签认。
3.2土体置换方法
即开挖和置换河床底土,暗褐色土壤等不合格地基,以及置换沙土等不合格软土层和具有良好性能和可控性的填充材料,以便提高墙基础的承载强度。通过改变土壤,提高了原砂层的快速排水和固结能力,降低了房屋基础的自然沉降值,大大提高了基础的承载力,并充分发挥了道路改造项目的性能保证。当一块软土地的面积较大且位置较深时,可以使用石土粉尘快速搅拌桩。施工工作在基础粉质土壤中具有最佳位置。包括石灰浆或水泥以及其他固结材料。与土壤混合,会导致软土变硬至非常坚固的强度基础。
3.3注重提高软土地基表面处理技术
在处理软土基层的表层时,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多种处理方法来处理软土基层的表层,以使每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并提高施工水平。首先,建筑和技术人员可以在软土中添加添加剂,以改善软土的可压缩性和强度。此外,如果粘性土壤是软土的主要土壤,则使用添加剂可以固化软土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添加适量的水泥和石灰,改变其强度和压实度,减少软土地基的含水量并显着提高其稳定性。其次,道路施工人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挖掘排水渠,并在排水渠中填充可渗透的砾石和碎石,以帮助软土排出水分,从而减少软土的水分含量。另外,施工人员可以将无纺布和土工布放在柔软的地面上,既可以满足软土的充填负荷,增强软土的承载力,又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避免了沉降现象。最后,当软土层很薄且含水量很大时,施工人员可以采用砂垫层法来建造软土。将砂垫层放置在软土地基的表面上,改善软土地基的排水性和稳定性,以满足道路施工的特定条件并确保路基的整体质量。
3.4砂垫层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最大的问题就是土质松散,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常常采用铺砂垫的解决方式,加入砂垫层材料,能够显著地提高软土的硬度和支撑能力。砂垫层是一种透水功能优良的施工材料,相当于一层滤水网,能够有效降低软土地基内部的水分。但并不是所有软土地基都适合这种方法,只有在土壤层较薄的软土地基上应用这种方法,砂垫层材料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对于那些土壤层较厚的软土地基,铺砂垫层显然不是一种合适的方法,这是由于地基高度不好控制,只会对砂垫层造成浪费。可见,选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时,要以地基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
结语
大部分道桥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都是无法避免的内容。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不达标,将会引发诸多问题,进而对整个施工进度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对软土地基处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该环节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在施工前期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做好相应的勘察设计,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计划。
参考文献
[1]郭强明.道路桥梁建筑施工中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31):275.
[2]闻新星,肖可.探究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4):676.
[3]郝志湘.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5):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