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向东
[导读] 在现代建筑建设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已是最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时遇到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
         摘 要:在现代建筑建设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已是最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时遇到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为了能够保障施工质量,就要着手注重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步骤。不管是准备工作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配比问题,还是具体施工方案及后期维护,都需要得到建筑工程人员的重视。文章就以上需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强度
引言
        现阶段,我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出于社会大环境中对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需要更积极地去认真完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作,研发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施工技术,促进了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提高。根据施工工程的要求,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改善以往的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系统,促进城市中建筑工程的稳定持续发展,促进建筑工程混凝土使用的安全性和质量性的提高。
1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分析
        工程的技术和规模是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推进而不断提高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和普通的混凝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体现在浇筑量和体积上,普通混凝土的浇筑量和体积相对较小,而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大小和直径要大于1m。在现有的施工环境下,在实际的施工工作中,除了要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等级、强度要求和抗渗性能之余,还要严格的控制和处理混凝土因为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差值。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指混凝土建筑的体积较大,其厚度一般情况下大于或等于80cm。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混凝土需求量大。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形式施工的建筑体体积庞大,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大。
        (2)施工条件复杂。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多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高空施工,环境复杂;另外,限于建筑器械和技术水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更加困难。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对工艺的要求更高,施工过程应把握全体,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分层、分段浇筑。
        (3)浇筑容易产生裂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热量,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容易扩散,内外温差增大,产生温度应力,一旦温度应力过大,超过混凝土的约束力,温度裂缝就会发生;混凝土干燥收缩也会导致裂缝现象的产生。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3.1大体积混凝土配比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该满足三到四小时,混凝土从搅拌站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时间应该小于30分钟,并切忌在运输途中加水。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应该进行取样测量,分析混凝土坍落度,如果混凝土坍落度与八泵的要求不相符,就应该适当添加减水剂,使混凝土配比达到相关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时,应分面积作业,所分割的面积应该保证大致相等,在相应的作业区内使用分层法进行退坡浇筑,分层浇筑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个坡度、分段定点、顺序推进、一次到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所使用的振捣棒应有前排与后排:前排的振捣棒对浇筑点混凝土进行振捣,后排的振捣棒对斜坡处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棒的操作要点是快插慢拔,这样有利于保障混凝土实密性。振捣捧的插入深度为10cm,且各个插入点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40cm,每个插入孔的振捣时间应处于15s至30s之间,具体的参照标准时混凝土开始泛浆并且没有气泡冒出。
        混凝土在浇筑后应该分三次进行抹压定型,第三次操作时应使用铁抹子对表面进行搓平,这些操作都应该在终凝前完成,以防止混凝土塑性裂缝的出现。

混凝土浇筑还应该连续进行,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混疑土连续4h不能进行浇筑,就应该进行应急措施:对已经浇筑的混凝土插中12短筋,筋的长度为1m,相互间距离为0.5m,呈梅花形状分布。
3.2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设计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会在入仓后2到3天达到最高温,其后不匀速降温的时间为10到30天,混凝土温度与周围气温间的差异减小,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会有15%-25%的收缩,因此会出现早期的结构裂缝;在这之后的3到6个月里,混凝土收缩会达到60%-80%,将出现中期裂缝现象;再到12个月的时候,混凝土收缩将完成95%,将出现后期裂缝现象。相关的实践表明,混凝土结构裂缝大多属于早期裂缝。可以通过减少温度应力的方式来取消收缩,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总温差分成两个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温差时间周期将结构进行分段,每一分段的长度应该尽可能小,还应该具体结合施工缝,进而有效减少温度应力;在混凝土的施工后期将多个分段进行整体浇合,整体的工程再继续承受第二部分收缩,两个部分的温度应力之和比混凝土最初设计的抗拉强度要小,这正是混凝土后浇设计。
        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要点包括:后浇缝的间距设置的考量因素主要是有效减小温度应力以及充分结合施工缝;在施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后浇带的间距应该是20cm~30cm;后浇带的施工时间应该在混凝土施工40天之后;后浇带的宽度应该充分满足施工的便利性以及应力分散,一般情况下的宽度是700mm~1000mm;后浇带的钢筋可以连续不断,也可以断开,两种方式都应该在施工前清理干净。
3.3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需要预先埋测温管,测温管与测温线的布置应该严格依照测温的平面图进行,预埋测温管时要与钢筋相互绑扎,避免因为位移而受到损坏。测温线一般有两根,在预埋时应该对线的上端进行标记,用以区分深度;测温线应实现采用塑料进行包裹,用以防潮。施工方还应该配备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员,配备相应的电子测温仪,保障混凝土测温数据的准确性。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一定要连续进行,对于每一次的测温数据,都应该与混凝土施工的相关标准进行比对。
3.4大体积混凝土机械配备
        良好的机械设备是保障混疑土施工浇筑连续性与施工结构整体性的必要条件。如果采用一般的商品混凝土运输方式,则具有距离远以及花费时间多的缺陷,也会极大的影响混凝土对施工地的供给情况。混凝土如果运输距离过长还会极大的不利于混凝土裂缝控制,进而给施工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该配备有多种规格的混凝土搅拌机,在施工现场直接设置搅拌站,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5严控混凝土坍落
        在输送混凝土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混凝土坍落度不足的情况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也会影响施工的连续性;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容易在表层钢筋下产生水分,还会使表层的混凝土出现细小的裂缝。所以,要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具体应该处于120mm~180mm。
4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根本的部分,施工条件复杂,难度又较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从其施工准备工作、材料选择工作、施工方案制定工作、原料配比工作及到后来的养护工作,每一步都要引起全体施工人员的重视。现阶段,混凝土施工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开裂造成的强度不够,所以应当着重研究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技术,当然,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大小还取决于浇筑手法及原料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要想保证整体施工质量,不仅仅是要引起重视,还应改进施工技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此外,也应加强人员管理工作,明确各方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各方面协调,便于更好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峰.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 居舍, 2020(03)53.
[2]池正平.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 智能城市应用, 2019, 002(002):P.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