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脉空间延续的聊城市博平镇小城镇特色空间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5月13期   作者:李晓玮 朱琦
[导读] 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在近40年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
        [摘要]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在近40年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小城镇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随着经济发展洪流慢慢消失。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如何延续特色,持续发展是今年来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以博平镇为例,深究历史之源、文化之魂,寻找、重塑空间肌理,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旅游,为文化重生、小镇复兴寻求新的契机。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肌理、城镇特色
1 引言
        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区位特点、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经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往往在城镇建设上也有着独具特色的空间承载。但在近40年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小城镇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随着经济发展洪流慢慢消失。随之出现了“千镇一面”的商业街、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城镇空间肌理和建筑特色被开发建设浪潮冲刷殆尽。由此引发了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如何延续、挖掘特色文化及空间建设的思考。本文试图以博平镇为例,深究历史之源、文化之魂,“以虚补实,以实载虚”,以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作为规划的核心,在护城河围合的区域内寻找、重塑空间肌理,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旅游,为文化重生、小镇复兴寻求新的契机。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位条件优越,带来多重机遇
        博平镇位于“青岛—淄博—济南—聊城”这一重要省域发展轴上,是“淄济聊”交通走廊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位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范围内,有助于接受济南的辐射带动。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博平镇发展的“天赋之力”、“禀赋之力”。
        博平镇紧邻聊城市区,位于“聊城市区—茌平县”交通走廊的中点位置,是“聊城—茌平—东阿”构成的聊城都市区内的重要节点。随着聊城市区的向北拓展,以及徒骇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博平与聊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
2.2 对外交通便捷,市场交易活跃
        博平镇对外交通便捷,有省道316、省道257、国道309,交通联系比较便利。博平镇是历史上博平县的驻地,历来为商贸重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全镇现有4处集贸市场,其中博平集市为最,一般日上市人数达2万人,日成交额达30万元左右。规划范围内已基本建成两横两纵四条商业街,个体商户100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
2.3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博平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齐博陵邑,汉高祖六年置博平县,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儒家文化(孔子回辕)、商贾文化、忠义文化(鲁义姑义举退兵)、民俗文化(剪纸艺术、地方戏曲)、饮食文化(吊炉烧饼、博陵大枣、十孔藕)等多种文化并存。境内有孔子回辕处、冯玉祥题书碑、犊河圣迹、灵址朝烟、莲池秋月、东渠蜃江、仰山书院等景观,规划范围内有仰山书院、博平鼓楼、龟驼碑。
2.4 古镇建设初见成效,仍需提升
        博平古镇形态特点鲜明,外围由护城河、南莲池及徒骇河一圈水系围合。古镇内部现有街巷、水系形制与古镇图相似度较高。近几年通过疏通护城河、打造南莲池等工程,疏通了古镇水系;通过仰山书院、博平鼓楼、商业街的维护和改造,历史风貌片区已具雏形。

古镇街巷水系图
3 研究思路
3.1文化传承
        通过对博平镇历史上的儒家文化、忠义文化、民俗文化、商贾文化、美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体系研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划将博平镇打造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古镇。
3.2功能植入
        充分挖掘博平历史特色功能,强化现有功能业态。规划植入莲池秋月休闲区、博平古镇印象区、仰山书院、仰山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江北水乡印象区、民俗创意作坊、文庙综合功能区、酒店接待区。
3.3空间延续
        通过对古镇肌理、水乡空间、影像空间等各个特定空间的梳理和设计来展现古镇特有的风貌,还原博平的历史文化。过去、现在、未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得以延续。
        规划以主干道、河道景观为轴线形成网络交错的轴线景观和水体景观带、按功能区划分形成核心景观区,以开敞空间、标志性建筑、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内容形成景观节点,构建丰富的古镇景观。

4空间设计引导
 
               
        古镇划分为江北水乡印象区、莲池秋月休闲区和文化创意休闲区三个片区。
        江北水乡印象区:以河鲜特色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主,建筑以滨河街巷形式呈现在护城河上,广场、街道、水景、建筑有机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景观系统。
        莲池秋月休闲区:利用现状莲池水域打造水体公园,围绕水体公园布置文化娱乐、养老养生、体育休闲等功能,并且通过预留的绿廊,将绿色空间和城镇活力引入居住社区,形成生态宜居休闲区。
        文化创意休闲区:以博平历史典故为历史背景创建影视基地,同时配套酒店、餐饮、娱乐等功能。用特色的建筑形式展现江北水乡的景象,功能以休闲、文化创意为主。以特色手工作坊为依托,发展剪纸工坊、画坊、诗社等民俗创意产业。
        仰山书院:扩建现状仰山书院,形成主次有序的传统建筑群,规划传统的轴线对称式的院落空间,并新建书院广场,向南侧的南莲池公园敞开,与水景形成一体景观,形成文化展示核心区。
        民俗街:依托博平的历史背景,发展以饮食、手工业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商业街区。通过重塑关帝庙等会馆、以及戏楼、澡堂、茶楼,重现博平繁华的商业景象。
        美食街:设置酒馆、饭店、酿酒作坊、美食店铺、咖啡厅,打造“美食街”。
        莲池秋月休闲区南入口:在古镇的入口处布置旅游接待中心,集管理、接待、停车、售票、餐饮等功能为一体。以展示古镇文化为出发点,用城墙等构筑物形式进行展示。
        建筑格局采用四合院为主的院落式住宅形式,传承北方传统民居以院为中心的组合形式,建筑平面布局以“L”型平面为主,以部分“一”字形平面为辅。建筑以莲池秋月休闲区中的观月楼为古镇的制高点,高度为24米,其余公共建筑以二层为主,局部为三层或一层,形成高低错落的的轮廓线。
        建筑采用明清建筑风格,以传统中式硬山建筑为主,运用了三段式的构图,充分利用柱、枋、斗拱、栏杆等主要构件表达立面细部造型,采用变化丰富的山墙面等传统元素,打造出了传统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现鲁西地区传统建筑特点。
        交通以步行为主,通过广场和街巷组织人流。主广场位于用地的中部,方便各方向人流的到达。街巷根据传统模式设计,采用不同尺度、建筑进退错落,街巷之间互相连通,并与镇区主要道路相连,形成明快通畅的交通网络。街巷采用适当错落的处理手法,结合门楼,戏台,楼阁,广场等元素形成丰富的街巷空间景观。

城市设计平面图
[参考文献(Reference)]
1.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有广度与深度[J].仇保兴.建筑设计管理.2017.34(5):7-9,11.
2.苏北千年文化古镇如何振兴—对泗洪县归仁镇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的调查与思考[J].李文柏.江苏农村经济.2019(05)
3.同里古镇旅游商业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形成机制及特征[J].周年兴,梁艳艳,杭清.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李晓玮,女,1979年10月,本科,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朱琦,女,1981年10月,本科,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