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某隧道工程实际情况,对其塌方段处理施工所用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包括回填反压、反压土顶封闭、搭设临时钢支撑、注浆小导管、护拱浇筑、塌方段开挖与初期支护、塌腔回填,并通过实践,得出该隧道塌方体处理施工顺利完成,塌方处理施工过程顺利,无安全问题,所用塌方处理方法合理可行,可为类似隧道的塌方处理提供技术参考的结论。
关键词: 隧道塌方;塌方处理;隧道衬砌
0 引言
隧道施工中,可能遇到塌方的问题,在塌方体达到稳定后,应立即根据其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施工条件,对塌方体进行处理,采用合理可行的塌方体处理与支护方法。
一、项目概况
某隧道出口端右洞右导坑施工至掌子面桩号K162+464,其他导坑掌子面桩号见下图,累计进尺102m。换拱施工至K162+494断面,完成拱顶段工字钢拆除工作后,现场施工人员开始凿除右导拱腰部分工字钢,此时拱顶部分开始出现掉渣,随后塌方工况不断加剧,持续约10多分钟,最终塌方贯通至地表,导致隧道右洞地表出现塌坑,塌坑尺寸约16m×16m×6m,且周围发现5条裂缝,另有2条老裂缝,初步估算此次塌方量约1500m3。
图2 隧道换拱段塌体现场图
图4 隧道换拱段塌方后洞顶陷坑平面图
图6 隧道换拱段塌方后洞顶陷坑纵断面图
图8 隧道换拱段塌方后隧道右洞地表的新发现裂缝
二、隧道深孔注浆方案
考虑到现场病害情况,采用地表深孔注浆加固技术对该隧道进行加固。具体工程措施如下:
(一)深孔注浆
根据现场隧道塌方情况和实际施工需求,注浆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注浆
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注浆的加固范围为K162+450~+515,共计348个孔。位置为隧道两侧,在距离隧道边墙外1.0m处设第一排,向外0.5m间距设置第二排,两排钻孔纵向沿线路方向间距均为0.75m,两排注浆孔呈梅花状布置。
2、注浆加固一区
本加固区位置为隧道右线YK162+450~+464,除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横向间距为1.5m,沿线路走向纵向间距为1.5m,呈梅花状布置,共计208孔。该区断面布置情况见附图-2。
3、注浆加固二区
本加固区位置为隧道右线YK162+464~+478,除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横向间距为1.5m,沿线路走向纵向间距为1.5m,呈梅花状布置,共计210孔。该区断面布置情况见附图-3。
4、注浆加固三区
本加固区位置为隧道右线K162+478~+489.5、K162+492.5~+515,除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横向间距为1.0m,沿线路走向纵向间距为1.5m,呈梅花状布置,共计719孔。该区断面布置情况见附图-4。
5、注浆加固四区
本加固区位置为隧道右线K162+489.5~+492.5,除注浆加固和止水帷幕孔以外,孔横向间距为1.0m,沿线路走向纵向间距为1.5m,呈梅花状布置,共计87孔。该区断面布置情况见附图-4。
(二)地表排水
施工期间设置一条环向排水沟,该排水沟根据现场地形修筑,以确保地表排水畅通。待地表注浆完成并整平场地后,完善地表排水、截水体系,以防止地表水下渗。地表水沟采取截水沟尺寸为0.6 m *0.6m,长约300m,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三)施工便道
由于洞顶地形较为复杂、植被发育,需要修筑施工便道,便道以清表浮土、场地平整、压实为主,便道宽约6m,长约1000m。
(四)地表绿化
施工阶段由于开辟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施工完成后,需进行地表复绿,复绿面积约5556m2。
三、地表注浆工程工艺
(一)钻孔工艺
本工程采用地质钻和潜孔钻两种成功工艺。其中地质钻采用跟管钻进或水泥浆护壁的钻孔方法,在强风化破碎岩层中采用二次成孔的方法;潜孔钻采用二次成孔的方法钻孔。
注浆孔深度30-50m,孔深大,钻孔终孔直径φ108,开孔直径根据具体孔深确定。钻孔深度应根据钻孔位置和洞体位置,精确计算,并在现场测量严格控制。
(二) 钢花管加工
(1) 控制注浆段在孔底注浆区,采用Φ76mm×6.0mm的无缝钢管,注浆孔沿钢管四周呈螺旋式布置,在钢管顶端6cm以下部分沿钢管轴线间距5~7cm、径向旋转45°钻φ8mm的孔眼,注浆孔用专用胶带缠绕密封,缠绕4~5层先定好孔位,再用台钻钻眼,防止偏斜。钢管外壁要用钢丝刷除锈,以增强钢管与水泥浆的粘结力。钢管连接采用Φ60×4.5mm的无缝钢管套接,将Φ60插入Φ76mm内,环缝处焊接,接头钢管长度120mm。
(2)常压注浆段在孔底注浆区以上至孔顶,采用Φ50mm×4.5mm的普通钢管, 钢管连接采用Φ60×4.5mm的无缝钢管套接,将Φ50插入Φ60mm内,环缝处焊接,接头钢管长度120mm。控制注浆段与常用注浆段采用采用Φ60×4.5mm的钢管套接,环缝处焊接。
(3)底部及顶部加工
钢管底部用厚度5mm 的钢板焊接密封,顶部对称焊接2个φ14mm的螺母,作多次注浆固定枪头用。
(4)钢管对中
为了保证钢管在孔中居中,同时保护密封胶带在钢管入孔时不被损坏,沿钢管轴线间隔2~3m安装一个对中架,对中架按设计图中要求加工和焊接。用φ16mm钢筋在钢管底部焊接U形托架,长度30cm,避免钢管与孔底泥渣直接接触而锈蚀。
(三)注浆工艺
注浆顺序遵循2个原则:一是,“先外后里”的原则,即从注浆区外圈钻孔开始,逐排向里推进;二是,“跳孔注浆”的原则,即隔2孔注浆1孔的原则。严禁在洞顶某一区集中注浆。
(1)一次常压注浆
①制浆
采用P.O 42.5水泥配制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用搅拌机搅拌,先倒入水,然后边搅拌边加入水泥。搅拌均匀经过滤后倒入泥浆池,并不停地搅动,避免水泥浆沉淀离析。
②注浆
一次注浆塑料管固定在钢花管内,与钢管一同入孔,下端伸入孔底,从孔底向上反向压浆,将孔底的水或泥浆压出来,至孔口返出正常的水泥浆液。注浆设备采用灌浆泵,从注浆泵到孔口用内径φ20mm的高压液压软管输送浆液。注意控制流量,防止堵塞管路。
③注浆量及注浆压力
一次注浆为常压,当孔口返出正常浆液时即停止,如果出现浆液凝固收缩回落到孔口以下,要及时粘土填平。
一次常压注浆原则上注满为止,若出现不能注满等异常情况,以设计注浆量为上限,超过设计注浆量即停止注浆。现场出现注浆异常等现象应及时向现场技术员反映情况。
(2)二次劈裂注浆
①配合比
二次注浆水灰比为0.7~0.9,现场拌制应过秤计量,准确配比。
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
二次注浆采用间歇式注浆,一般一孔分4~5次完成注浆。注浆压力0.5~3MPa(管口)。二次劈裂注浆时原则上注满为止,若不能注满,采用间歇注浆的方式,最终总量超过设计注浆量的3倍即停止注浆。现场出现注浆异常等现象应及时向现场技术员反映情况。
③注浆时间
二次注浆为劈裂注浆,采用间歇式注浆,间歇时间为2~4小时,当注浆孔填满浆液或不易进浆时停止注浆。由于深部水泥浆体凝固时间较慢,应尽量加大注浆间隔时间,一次注浆后间隔12~24小时进行二次注浆。
(3)注浆参数
根据试验结果:一次常压注浆水泥:水(质量比)=1:(0.45~0.5),压力0.3~0.5Mpa,每孔的注浆量为钻孔体积的2~3倍。二次劈裂注浆水泥:水=1:(0.6~0.8),终压2~3Mpa,每延米平均浆液量约为0.25~0.3m3,由于注浆段地层岩性复杂,最终发生注浆量以现场确认为准。
一、二次注浆间隔时间、注浆压力、注浆量,特别是控制注浆的操作方法需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四、安全与质量控制
为保证塌方处理质量与安全,需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
(1)每个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执行,不可冒进,如果需要对现场工序进行调整,则要经过相关领导的讨论认可。
(2)施工中,技术人员必须跟班作业,做好对洞内和地表实时监控量测,针对水平方向上的收敛和拱顶下沉检测,需要将测点加密至每5m设置一个断面,同时观测频率要达到每天2次以上;结构裂缝观测精度应达到0.1mm,其观测频率也要达到每天2次以上。做好相关数据收集,严格按照现行规范提出的要求进行变形量和时间之间关系图的绘制,加强信息反馈,如果产生异常,应立即制定有效措施处理。
(3)对隧道中的防坍体进行处理时,要充分注意拱脚处排水,在施工中,如果下部由于水量较大产生涌水或涌泥,应立即停工,先对止水进行妥善处理。
(4)如果开挖施工中坍塌体产生异常,应立即疏散施工人员,并对机械设备进行转移,同时准备好所有用于加固的材料,如方木、型钢和钢筋网片。在塌方达到稳定后,利用方木与网片对塌方孔洞进行封堵,再通过喷浆封闭整个塌方表面,最后设置导管进行注浆。塌体表面达到稳定之前不允许开挖施工。
(5)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提出的顺序进行,不可超挖。开挖、支护与喷浆过程中,应按照交底要求进行,不可对施工的流程和内容进行私自改动,初喷时设置的拱架应保持垂直,拱脚要处在坚实基础。仰拱和边墙也应及时施做,掌子面和仰拱之间的距离应控制25m以内,二次衬砌和仰拱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45m。
(6)配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实行专物专用,当发现险情时应立即消除。当进入到洞内一定深度后,应立即结合掌子面土质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抢险物资,同时安排专人对其负责,严格实行专物专用,所有个人及班组都不能凭借任何理由将抢险物资挪作他用。
五、结语
该隧道塌方段处理施工顺利完成,没有发生安全问题,说明以上塌方处理方法和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合理可行,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借鉴,保证隧道塌方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利生,孙星亮,郝进京. 倾斜岩层大断面隧道塌方机制的数值模拟[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S1):38-43.
[2] 邵普,李鹏,刘念,等. 隧道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塌方数值模拟分析与处治措施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4):232-234.
[3] 雷小斌. 基于大跨径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分析[J]. 科技资讯,2019(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