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等的进步,社会发展形态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群众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相应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帮助,只有做好应急和解决问题,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索与分析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
1 域外应急联动模式探析
1.1 美欧应急联动体系评析
第一种是以美欧国家为代表的“两级应急联动体系”。就体制而言,由于美欧多为联邦制政治体制国家,因此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可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两级。1979年美国成立联邦紧急事件管理署,简称FEMA。在联邦范围内,发生跨区域的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事件,由联邦管理署下辖的紧急部、联邦保障部等机构实施联动管辖,主要进行制定计划、调动资源、协调力量、应急处置、评估善后等。该署在华盛顿设有总部外,还在波士顿等10个地区设立了区域中心,帮助协调所辖范围内各州进行应对处置。同时,在州行政区域内部发生的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事件,由各州负责实施。例如芝加哥第五区域中心,负责所辖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等州的区域应急联动中心。此类应急联动体系,适应其国家政治体制,设立联邦、州两级,层级少,其区域中心仅负责技术指导和情况反馈,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与目前我国所倡导的“扁平化指挥”概念相近。同时将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形式的突发安全事件均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有利于协调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应急资源,协调平台层级较高。
2.2 日本应急联动体系评析
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双主导模式应急联动体系”。日本应急联动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以行政区域主导和以救援队伍主导。日本应急联动体系的应用场景以地震类自然灾害为主,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相对较少。因此,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针对灾害事件。当单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日本事前划分的城市区域联动机制即会响应。例如“首都圈”内东京都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该圈区域联动中心即通知千叶、神奈川等地进行联动,调配人员物资等进入首都圈进行应急响应。而当该区域内灾害复杂程度较高,无法处置时,即转入以救援队伍主导模式,由国家额外编成的紧急指挥支援部队介入处置,例如救助部队、特殊灾害部队等8个专业化部队。日本的应急联动救援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国家预先划分各区域范围。灾害发生时,区域内部自行联动进行应急协作,无需通过国家统一指挥调配,因此可大幅提高应急联动体系的响应速度。
2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基础设施上没能满足正常的防护标准要求,且可能会发生损坏,长时间没有维修处理,存在非常危险的安全隐患。第一,城市居民的住所安全设施不符合标准。目前,许多居民的住宅在建筑过程中没有从抗灾能力上考虑,且居民对抗灾方面的意识不足,促使建筑商忽视了居民住宅的抗灾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居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第二,城市建设发展不能满足当今安全设施要求;目前,在我国的道路中,比较良好的道路不是很多,在一些道路上也没有设置安全指示牌以及安全线,无法给驾驶员有效指引,存在驾驶安全隐患问题。另外,道路状况对应急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处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2 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不对称
通常遇到突发状况时,有关部门需要立即在现场做出科学决策,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无法保证科学性,同时管理层在遇到该困境时会无法坚定所做决策,心里容易摇摆。如果遇到紧急状况或者一些灾害时,因为信息传递路径不通畅或信息来源不可靠等因素,导致信息不能很快传到应急部门,管理部门面对紧急状况不知道怎么应对,进而会做出不正确的应急措施。对于紧急危机消息无法及时了解,无法及时有效判断,常常使用常态的模式进行处理,且使用平常的应对措施来处理紧急发生的状态,抑制事态发生的效果不是很好。
2.3 规则滞后,人们重视程度不足
应急管理机构与应急管理措施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均已普及,法律法规的陆续完善中说明了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城市存在应急知识普及、应急预案对策滞后的问题,无法满足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很多城市管理者不断加大应急知识以及技能的宣传力度,但是居民却呈现出不重视、忽略的现象,甚至认为自己与灾难之间毫无关系。
3 改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对策
3.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防范效果
现在科技信息化发达,城市危机应急系统完善,可以通过手机短消息、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邮件、广告提示牌、广播等传播方式进行提醒。而且当今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都有大范围普及。在这么发达的社会下,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抖音小视频等网络渠道进行转发、扩散,可以迅速、快速、更广泛、更全面地传播危机消息、安全应急措施。现在很多城市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城市公眾号,里面都有更新通知、应急对策等知识供人们随时查询与了解。
3.2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中,要加入一些灾害防治的内容,对于比较重要的设施建设,要严格制定防范标准,并有效规划、建设好各个阶段,同时要做好各个阶段的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以增强基础设施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在消防通道以及安全出口等安全设施的建设上也需要引起重视,提高其抗灾性能,并不定期检查设施,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3.3 做好应急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当紧急状况或者灾害发生时,收集一切相关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为之后的有效决策和处理提供帮助。发生公共危机时,会出现海量信息,从这些复杂多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对危机处理有着很大帮助,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解除危机。另外,各个地区要根据突发情况的严重程度及时做出警报,让市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害的危险程度,同时还要把有关信息及时汇报到管理中心,为管理中心奠定信息决策基础,且相关部门要随时关注信息变化,一旦发现信息出现了异常变化,要立即采取预测、防范措施,以防止紧急情况发生时措手不及。
3.4 发布专业求助信息,提高群众应急反应能力
城市交通的早晚高峰客流量、時间段长短、车速高低等会影响公共安全应急效率。消防车需要用时最短抵达事故火场,救护车需要用时最短抵达患者家中并尽快送达医院,这就需要公安交管部门和广播电台相配合,实现信息快速传达,需要大众自愿高效地配合社会交通。在救援资源有限,交通情况不乐观,但是信息转达及时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救援时间,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可以挽救生命,降低财产损失。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热线电话,紧急情况下可以拨打求助电话;或者向交警求助,办事人员通过信息传播及无线电台传达;或者利用摄像头进行车辆追踪与保护;通过GPS地图导航指导事故车辆高效选择最优化路线行驶。
结论
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尽管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水平等都获得了进步和提升,但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仍难以做出针对性且全面的解决,至此也更加需要在做好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技术和医疗方法等,提升应对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其危害和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陶建群,许建平,潘旺旺,张迪.探索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新型社会治理路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依托智慧科技护航城市安全发展[J].人民论坛,2020(14):100-103.
[2]袁宏永. 探索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N]. 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11-16(002).
[3]宁利立,王慧敏.智慧城市视域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测绘,2018,32(12):1428-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