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院校中,书法艺术教学的心理学意义显著,以高校学生为对象,利用此项艺术的情态认知,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书法人格的关怀,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在书法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能够培养他们的优雅气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书法艺术教学;心理学
前言:高校理念与贡献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确立人本主义立场,二是构建文化体系。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需要让人的心理和本质达成一致,我国书法汲取了多方精华,比如哲学之深邃、禅家之淡泊等,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深厚、多样的文化系统。
一、利用书法艺术情态认知,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一) 通过书法的情境熏染可端正学姿、凝定精神
在书法活动进行前,应该端正坐姿、沉静思考、闭口不言、凝神静气,在此条件下方可写好书法。从古至今,我国书法始终强调情境创设,通常包含有书写动机、书写坐姿以及书写环境,三者之间是否形成和谐关系,这决定着书写结果。如果书写动机过强或者是过弱,都会降低书写水平,为确保所写作品处于较高水平,必须使动机处于合适的程度。在书写过程中,应该头正身直,在提笔时严格遵守五字法,分别为擫、押、钩、格、抵,如此方可做到指实掌虚,手腕放平而手肘拿起,从而能够灵活运行,力气穿透纸张。
从书写环境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但最终的目的均为凝神静气,有效调动情绪,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书写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充分利用慢生活这一概念,当开展教学时,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创设虚静环境,从而使其认知自我、净化心灵。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在高校教学期间,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是十分钟,而为取得更好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专注力,通过利用书法艺术法,发挥其情境渲染作用,以此训练学生自我意识,能够端正其书写姿势,使其学会自我约束。
(二)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可疏导情绪、释放压力
针对书法而言,利用点画力气、节奏起伏等,展示出生命呼吸节奏和律动,从而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在艺术层面让精神得到自由。当开展书法教学时,在避免浅尝辄止的同时,还要杜绝单调无趣[1]。
书法艺术情感往往有两种表现,其一为主观表现,也就是书法家内心多种情绪形成的心理节奏,其二为主观与客观融合的表现,也就是心灵与事物融合的情感心理的同构。在人的一生中,通常需要面对三个问题,分别为人、物、心,唯有有效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主观与客观交汇,才可以使内心慢慢觉悟,实现情绪疏导的目的。
二、利用书法人格的关怀,培养高校学生积极行为习惯
(一)书法负荷的心理暗示可促进高校学生理性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书法心理学可知,当处于书法活动中时,大幅提高书写者的脑电活动率,利用书法负荷激活大脑,而且有利于认知活动,能够激发个人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2]。只要稍微克制自己,便可让人学会坚强,通过理性控制以及成熟思考,能够做到不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欣喜或悲伤,懂得承受生命之重,消除自身戾气,持续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控制自己的内心。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与理性不可分割,如果失去理念,那么艺术的深意也不复存在。无论是书法心理暗示还是理性习惯培养,均需从奠定点画、言行角度切入,全面、深入探索书法作品,明确其结构以及章法,通过临习各种书体,不断培养学生眼力以及心性,让他们学会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与分析问题,并且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思维能力,同时实现性情向性格的转变。通过书写不同种类的作品,可以培养不同能力,比如楷书让人严谨、草书让人敏捷等。高等院校学生的性格日益成熟,从而让他们凝神静气、构建心智[3]。
(二)书法人格的感切体悟可培养高校学生高洁坚韧的意志品行
在书法中,强调将形式与内容集为一体,往往蕴藏着社会道德关怀以及坚韧意志,将人格品行融入其中。通过观察不同时代的书法可以发现,其内容通常包含有品性修养以及道德自律等,虽然书法结构等具有较大自由空间,但是书写者的人格魅力产生重要影响,与书法艺术风格息息相关。
从书法练习方面来看,应该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将书写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形成习惯之后将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真正享受艺术。从古至今,只要是成大事者,都具有坚韧的意志,迎难而上,虽然恐惧但是仍旧不断前进,在此过程中打磨自己。从当代高等院校学生的角度来讲,为得到更大进步与发展,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目标,在此引导之下及时调整个人行为,而且持之以恒,让自己越来越成熟。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书法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心理层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其积极行为习惯等,由此为其今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欣艺,纪建茂,石倩.书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J].校园心理,2019,17(03):205-207.
[2]李承宗.书法艺术的心理学价值探析——以书法练习对心理的积极影响为中心[J].中国书法,2018(10):150-153.
[3]余珊,涂继頔.论高校书法艺术教学的心理学意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4):43-46+49.
[4] 李晓慧.职校书法艺术教学的原因、问题及对策[J]. 林区教学. 2007(06)
作者简介:
冯帆(1989.8—),男,汉族,籍贯:山西太原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专业:书法,研究方向:行书创作、艺术概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