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之间的思想不断得到碰撞,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且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有学生正确的资源认识,也包含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在课堂上,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才能细致地捕捉,更好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教学机智 价值引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致高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用好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谈几点感受。
一、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锁住亮点,生成精彩
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巧妙转化,顺势引导,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放大学生的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从而突破教材中内容的限制,使之成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新知,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升华,让课堂锦上添花。
案例:今年5月初,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提问学生:你能将你手中的圆柱(学具)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生: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提问,扩大了思考的外延,比课本上的问题更具有思考性,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对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认识更加明了。) 生一:体积不变,表面积发生了变化。 生二:增加了左右两个长方形的面,长相当于圆柱的高,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生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生四:由于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而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生五:老师,我知道水桶为什么要做成圆柱形的了,因为要装同样多的水,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很费材料,如果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圆柱的就比长方体的盛水多。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呀!我锁住这一亮点,顺势而导:那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应用了这个原理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举出了如农村的水窖、存粮的粮囤等很多生活中例子。我给出了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进了具体的练习,这样学生对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在高昂兴奋的情绪中度过,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活力无限,这些亮点是学后的灵感和顿悟。课堂因此演绎了一次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足够的教学机智是课堂生成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因此常会有一些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案例: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第34页中的例1、例2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到:“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教材也未作要求,真让人感到棘手。因为这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规定,没有太多道理好说,但是否就简单搪塞呢?这时我想:既然一切数学问题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何不将机就计把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呢?于是我急中生智,拿出十根火柴棒,让一位学生每次拿走2根,问:3次共拿走了几根?同学们齐答6根。我又问:“算式怎样写?”学生答2+2+2=6(根)。接着问:能不能用乘法算式?学生很快答出2×3=6根。那么还剩几根?算式又该怎样写?学生说:“还剩4根,算式10-6=4(根)。”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把上式改写成10-2×3,并让学生试算,发现有的学生写出:10-2×3=8×3=24(根),还剩24根对吗?让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运算顺序弄错了。
三、善于利用“突发事件”促生成
突发事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订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案例一: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坐在最后的一位同学弄翻了凳子,突然跌倒在地,引起一阵哄笑。此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位同学不小心跌倒了,现在请你们算一算,不小心跌倒的这位同学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学生马上进行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当课堂发生意外事件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使突发事件变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案例二: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梯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没有探究学生就说开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面对这一“意外”,是当做没听到还是……?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学生摇头不回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在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发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四、价值引领,启迪思维,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捕捉学生的错误。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样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彩。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之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即:景东县小有女教师72人,比男教师的2倍还多12人,男教师有多少人?结果学生出现五种做法:(1)72×2+12 (2)(72-12)÷2 (3)(72+12)÷2 (4)2χ-12=72 (5)2χ+12=72。教师先让这五位同学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之后,并没有及时地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写出本题的数量关系。女教师的人数减少12人是男教师人数的2倍,女教师人数=男教师人数×2+12,则正确列式应是(2)(72-12)÷2 ,(5)2χ+12=72。在这之后,还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原来的错误列式改编应用题,并把改编的应用题抄在黑板上。
式子(1)72×2+12:景东县小有女教师72人,男教师比女教师人数的2倍还多12人,男教师有多少人?
式子(3)(72+12)÷2 (4)2χ-12=72:景东县小有女教师72人,比男教师的2倍少12人,男教师有多少人?
这样,有意识地从错误列式出发,改编应用题,使所列算式符合改编后的应用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类似的错误不再重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活动的共同创作者。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想法,都得以真实的展现。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的课堂,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慧和谐交融。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预设中开始,在生成中精彩!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 主编 陆丽萍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主编 周小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