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档案工作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责任在其服务社会化的道路上由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责任与政治责任逐渐向道德责任转型,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档案管理责任伦理认识及其实现机制。
关键词:档案管理;责任伦理;实现机制
机制本意即指有机体的内在构造、功能与相互关系,管理机制意指管理的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理;管理的伦理机制主要是用来调节主体间的伦理关系,而管理责任伦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路径在于通过对责任主体应履行的责任事项与其工作评价及在评价基础上的利益获取之间建立充分有效的内在关联,以促使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责任主体的道德与利益关系是档案管理社会责任伦理实现程度的要点,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运行能够全面有效地协调责任主体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1档案管理责任伦理认识
1.1责任伦理的类型
(1)政治责任指的是政治官员所制定的决策应符合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并推动相应的政策实施,其关注点除责任主体的政治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程序正义以外,更加注重行政策略与操作结果的社会正义考察。档案管理系统中,能够体现公共政治权力的部门显然是档案行政部门,由于我国档案机构改革,目前已有部分档案局与档案馆分离,这种分离导致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弱化,“服从”或将成为档案行政管理政治责任的最佳履行方式。
(2)法律责任是档案管理行为因果关系最明显、表现最直接,也是现代档案管理履行最为认真的一项责任,若不违反法律便不会招来惩戒,这样一种因果关系体现出很强烈的制度与体制色彩。当代制度与体制下的法律责任伦理依据法律条文对档案管理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客观约束,把个体的行为统一到社会法律规范中。相对于政治责任的可追溯性与裙带性,法律责任需要专门的评价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对应负法律责任的行为主体依法处置。
(3)道德责任的评价依据是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与道德原则,反映的是个体是否对他人以及社会尽责,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档案管理活动中,各主体的行为应是自由的、自觉的,因此道德责任伦理是各主体在从事档案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关系。其中义务性的道德责任为基础,体现为权利调节下的义务与职责的履行,而理想性道德责任为义务性道德责任的升华,是一种大仁大爱超出权利与义务范围的终极社会责任伦理。
1.2档案职业基本伦理原则
档案管理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为此社会也对档案管理从业者提出一定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即档案管理基本伦理原则,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保真求实原则。该原则是从业者对档案的保护角度提出的。档案管理者应保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切忌损坏原始档案及利用职业方便篡改档案记录。唯有最原始的档案记录才能为社会活动提供最真实有用的数据。这也是社会或组织对档案管理从业者提出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原则要求。
第二,主动服务原则。该原则是从档案管理工作性质的角度提出的。档案管理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的活动对象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人,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保存人们的档案资料,并在必要时向组织机构、社会甚至个人提供利用。换言之,档案管理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行业。所以,档案管理的从业者要认清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努力主动地为组织机构、社会或个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尊重权益原则。该原则是从档案所有者与利用者关系的角度提出的。档案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会面临三个主要对象。一是档案所有者(档案信息提供者),对档案拥有所有权。档案管理者则是为档案所有者提供档案信息收集、管理、保存等服务,在进行信息利用时应尊重档案所有者的隐私权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二是档案利用者。
档案职业的从业者要为利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档案信息,发挥文件维护权益的凭证作用,同时从业者要尽可能地挖掘档案潜在价值,在合法范围内供利用者使用。三是档案本身。在档案管理过程要保持档案的原始性,这是对档案所有者和利用者的尊重。
2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运行机制
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运行可以通过管理伦理的“自”运行与借助制度规范等载体的“他”运行两种方式来实现。
2.1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自”运行
强化主体的社会责任伦理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道德责任感内化于主体的道德修养中,自觉地以社会责任约束自我道德行为,也是培养主体道德自律的基本点,这实际上就是社会责任伦理机制的“自”运行机制。这里要讨论的并不是关于机制的机制,而是力求分析社会责任伦理机制是如何依靠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调节,并最终实现调节责任主体的社会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初衷。
具体到档案管理的伦理机制而言,首先要建立一种能够进行伦理机制自运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兼有社会层面的制度、文化、经济与档案管理层面的价值观、责任感的复杂性的环境氛围。其次,运行已在各主体达成共识的目标机制,目标机制的设立以符合社会档案公德或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然后要对社会总体档案道德价值目标进行分层级、分类别、分主体的逐一推进。再次,带有社会总体道德意志的目标的达成必须以主体高度的自律为前提,因此,与总目标及各个分目标相匹配的动力机制尤为关键,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典范带动、道德感化等人性化的道德管理方式来强化动力机制。最后,伦理机制的自运行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迅速感应外部变化并及时做出回应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自适应考评机制,以适应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引起的伦理环境变化,应对主体道德目标失效的危机。
2.2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他”运行
事实上,无论从现阶段的社会伦理环境还是档案管理伦理环境而言,都难以满足自运行所必须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以及考评机制,这种需要极高道德自律的自运行机制或者只能称之为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理想模式。因此,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需要依靠与相关社会制度的互动来运行,也就是所谓的“他”运行模式。
社会道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道德作用范围的广泛化,致使社会公共价值基础上的档案道德观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档案管理始终是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这样一种具有公共利益属性的社会实践道德观一旦被社会规范化的制度所吸收,档案管理的社会道德机制便有了可以依靠的载体,虽然很有可能失去原本的一些价值属性,但却也间接实现了档案的社会责任。能够实现档案管理责任伦理机制的载体制度可以有很多种,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甚至跨越时空,而这完全是因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属性得到了社会个体的认同与保护。从档案管理主体角度而言,若要使档案管理社会责任伦理机制维持良好的秩序,主要依靠的载体是与激励、监督两种形式相关的制度。现阶段档案管理主体大多数处于习得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主体能够明确区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区别,并且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行为抉择。监督的作用则是在主体进行外在与自我道德教育之时,更好地引导主体的道德认知,尤其是当主体受到功利主义侵袭时,及时准确地调整主体的道德思维,重新进行道德判断,避免走入道德滑坡。
结束语
强化主体责任伦理意识显然是档案管理社会责任实现的首要步骤,现代意义上的档案服务正呼吁档案管理主体的角色转型,由档案保管者向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者转变,并且赋予档案管理主体与其新型角色相配套的权利,传统管理背景的管控机制应向符合道德规范的伦理机制转型。
参考文献:
[1]档案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J].北京档案,2007(11):40.
[2]陈祖芬.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研究[J].档案管理,2007(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