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美婷
[导读] 摘要:面临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发展需求,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亟需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应从生产效率为导向的“生产+”转向以生活宜居为导向的“生活+”。
        佛山市时代鸿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面临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发展需求,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亟需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应从生产效率为导向的“生产+”转向以生活宜居为导向的“生活+”。在国内,上海率先突破传统范式,围绕“人”生产生活的本质规律重新构建社区规划的逻辑与方法,其中,营造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发展所需的公共开放空间必不可缺,对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优化是协调人对户外空间需求、提升社区休闲功能的关键,然而目前却普遍面临在质与量方面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多元需求的矛盾。研究发现,对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缺乏有效引导是造成目前人与空间矛盾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引言
        我国逐渐进入城市转型发展阶段,需要开发建设规模多样的居住区划,为多元化的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便及时对相关的规划工具、思路、方式、管理等内容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社区生活圈的有关理念开始出现。但在此转型过程中,我国社区规划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其运作机制的搭建是关键也是难点,我国亟需对相关程序设计与机构设置进行明晰,以提升规划的运行效率与成效。
        1相关概念概述
        1.1社区生活圈的概述
        社区生活圈指的是将居民居住地当作中心,能够接受医疗教育服务、休闲购物、生活服务、通勤就业等诸多日常活动而形成的一定空间范围。它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描述与刻画社区群众的活动空间与时间等多种行为特征,组成包括休闲、交通、就业、居住等诸多常规性活动功能的范围或者区域。事实上,社区生活圈是立足于居民活动的空间,从下而上地协调和统筹地域空间的机制与结构。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能够划定和统筹社区群众的出行频率、距离、时间,形成与居民需求相吻合的空间组织管理单元,并且能够在居民时空需求与社区所拥有的公共服务之间合理对接,进而增强配置公共资源的效果,能够激发社区群众参加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强化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社区生活圈规划,能够更细致地关注社区生活圈国际化、老龄化等社区住户的特征与结构,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关设施,合理进行空间布,以达到居民生活异质化的需求。因此,社区生活圈规划是一个重要。
        1.2开放空间概述
        我国开放空间的设研究无论从理论探究上的进度还是具体的实际项目上,相对西方发达国家都相对较晚,关于开放空间的概念,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较为主流的解释:1992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对于开放空间的解释为“一切能用开放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的且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性质,不论其权属如何的公共广场、公共用地、城市绿地以及未开发的区域”。卢济威(1997)也认为是城市公共外部空间,首先强调的也是公共性,如城市生态风景、城市公共绿地、公共道路以及休闲空间等。香港规划的标准和规范中规定“用作比赛、游戏或休闲之用的土地”皆称为开放空间。综上所述,开放空间的界定范围是指,现代城市内部中,一切居民皆可凭自己意愿平等地自由地进入使用,享受城市文化氛围以及进行各种社会娱乐活动的场所,承担着为城市公共性质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城市空间衔接与融合、城市文化形态筑建的重要功能的区域。
        2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
        首先,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处在高密度社区中,由于容积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的限制,公共空间的数量和品质本来已经不多。通过开放空间的设计,将建筑的一部分打开与城市结合,将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进行延伸,以给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间,减少城市高密度社区中的压迫感和拥挤感。其次,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建筑更加积极的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融合,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

不同高度,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间组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它有着复合的功能模式和多元化的空间体验,为城市带来更加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最后,激发城市区域活力。建筑开放空间吸引了人流,包含着各种复合功能同时也为城市活动提供了场所,可以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在城市更好的把建筑自身的属性发挥出来,将文化、商业、娱乐等具有人气的功能延伸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更好的激发了高密度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活力。
        3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策略
        3.1结合实际需求
        在社区生活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期间,需要突破传统用地局限,将人们步行所能达到的范围、环境纳入其中,以便深入掌握社区生活圈配套服务实际水平。对于新开发项目周边,若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相应设施项目、规模可酌情予以缩减。若配套设施较为匮乏,必须对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实际需求增加相应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从自上而下的居住用地开发统筹需要结合生活圈内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GPS、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应用,为社区生活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把握需求结构、构建网络化的动态均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3.2加强法规制度,保障实施效果
        增强相关规划的法律效应,并将核心控制内容融入相关法规与政策中。目前,我国社区规划尚不具备法定效应,然而从西雅图社区更新的经验来看,为其社区规划注入法定效应可以保障最终的实施效果。在未来实践中,需加强社区规划的法定保障,可借鉴已有经验,提升其法定地位,逐渐构建与现行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社区生活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体系。另外,还需将核心管控要素融入地方性法规,约束相关的规划行为。
        3.3秉持可持续理念,生态化设计
        随着高密度社区的增多,建筑对城市绿化空间和景观空间会造成更大的挤压,生态化设计和绿色建筑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建筑开放空间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主动或者被动绿色设计手法,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也可作为高密度环境下占用城市公共空间的代偿空间
        结束语
        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生活圈是以人为本组织社区生活空间、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其核心是“生活在当地”。对社区生活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的研究一方面能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具体指导规划实践的借鉴,但由于每个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在具体实践的道路上仍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在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住区开放的政策导向下,打破社区围墙后必然形成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些空间的规划控制问题是致使政策推进实施难、陷入停滞的关键性矛盾之一。本研究中规划管控策略的提出为此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助力这一倡议逐步落地,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探讨[J].现代园艺,2019(22):109-110.
        [2]王文鹏,刘欣宇,刘涟涟.城市公共空间儿童家庭出行特征与满意度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870-1881.
        [3]陈子彦,邱冰.国内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健康研究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2):58-66.
        [4]陈栋菲,金云峰,卢喆.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控制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704.
        [5]徐明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感知可达性提升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