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追求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升级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判断,这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将构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依据,以农村文明乡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文化建设;高质量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实施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只有把文化建设高质量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内涵,增强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一、乡风文明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所谓“乡风文明”,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能否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能够为农村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结合,能够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能够使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文明乡风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前提,乡村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科学环保的生态理念,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乡村治理需要依靠乡风文明,利用优秀的家风、村风,规范村民的行为,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2.文明乡风建设是提高农村人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村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成效。村民综合素质的养成对于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以及生态与环保素质等等,文明乡风建设能够使农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主体投身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3.文明乡风是维护美丽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乡村特有的文化信仰构建了邻里友善、爱老敬亲、互帮互助的乡村社会关系,为乡村生产生活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文明乡风建设在提升农民素质的同时,能够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文明乡风建设有利于农村群众自发向好向善、见贤思齐,优良的家风、民风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极大地增加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1.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发生结构失衡,整体上素质偏低,不良习惯相对普遍。“人走了”是当下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基本开销,于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
2.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一是乡村文化设施配置滞后,文化阵地被挤占、闲置严重。有的文化场所选址不当,与乡村群众集中居住地较远,有的干脆就建在政府机关大楼里,对外开放效果受影响,导致利用效率较差;个别镇文化站被社会服务中心等挪用、占用现象普遍,村民没有地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同时,村民所需的文化体育设施设备偏少,村民集中居住区缺少文体健身设施。二是村民文化生活较为单一,村民精神生活比较空虚,信教现象突出。很多农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较少、形式较为单一,有的村多年来未组织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三是基层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不足。很多镇街文化编制挤占、人员挪用情况普遍,混岗、兼职现象突出。基层文化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知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技术性不强,业务不精严重影响着基层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的质量。再加上民间文化能人缺乏,很多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没有人愿意组织开展,乡村文艺活动没有了“领头羊”,就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基层文化工作建设。
3.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正确约束引导,农村家庭伦理问题凸显。一是“村规民约”脱离实际,缺少监管机制,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村都设立了“村规民约”来引导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村规民约”的创设大多数都是为了迎接检查匆忙应对,没有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也没有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并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体制。二是农村社会家庭伦理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一些不良思想流入农村,严重的冲击了乡村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为了一己私利,一些村民开始枉顾伦理道德的约束,导致社会、家庭不同层面的出现了道德沦丧的怪相,孝道的缺失、人情的淡漠等等,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家庭邻里纠纷增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三、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更加磅礴的文化力量。
1.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是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引领。一是乡风文明建设,要靠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各级党委要权责明晰、协调配合,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理顺关系,建立考核监督体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搭建更多平台,帮助村级健全文化娱乐设施,优化文化服务阵地,积极引导农村宗教活动实现组织化、规范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逐步构建现代乡村文明新秩序。二是乡风文明建设,要靠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创新。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文明建设在农村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农村党支部和党小组为抓手,把乡风文明建设真正的落实、延伸至农村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要加快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执行力,不断强化政治领导功能,引导乡村群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对农村宗教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引领,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活动向纵深开展,培育文明乡风。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要靠农村党员的模范引领。党员干部要做乡风文明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为基层群众树立文明榜样。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和谐友爱的乡村生活氛围;要积极践行移风易俗,从自我做起,破除陈规陋习,践行文明新风,自觉接受基层群众的监督,营造简朴有节的的社会环境;要大力传播乡风文明新理念,创新基层宣讲模式,用身边小事讲文明新风,用群众语言讲文明典型,构建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
2.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是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村民集体商议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村集体的牵头和商议,制定大家认同的“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文明新风自治组织。根据生活实际,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把村民共同的喜好、反对和追求写进村规民约,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共同监督。村民自主成立的文明新风自治组织,以村民能广泛接受的作为红白喜事、道德风俗的标准,形成日常性生活规范,切实减轻村民的“人情”负担。鼓励村民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地人情风俗,创作大家喜闻乐见的想吐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满足自身文化娱乐需求。二是发挥乡贤引领作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乡贤作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素养、经验阅历、社会财富等方面都要比普通村民要强的多,在他们告老还乡、退休返乡之际,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乡风文明建设牵线搭桥,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文明和谐乡村。利用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村规民约落到实处,为乡风文明评比活动树立模范榜样,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共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自治。鼓励乡贤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搭建特色产业经济组织等平台带动村民科学致富,大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挖掘乡土文艺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乡风文明建设,要尊重当地特有乡村文化风俗,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乡土人才的传承和发扬。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契机,不断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爱好者和文艺特长者,将这些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探索建立“乡村文化联盟”,鼓励他们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文化,通过艺术创作传承和发扬乡村特色文化。一方面要建立培训和扶持机制,定期对这些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文化开发、业务学习、技能提升等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民间艺人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文明镇村”、“文明之家”等乡风文明评比活动,为乡村文化骨干、民间能人艺人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励他们自创文艺节目、自由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3.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阵地至关重要。要加快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保障。首先,通过村企共建、城乡共建等方式,引导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材,对村级文化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口集中的村社院落加装公益文化体育设施。另外,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打造优质村级文化服务站、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村民文化礼堂,组织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传播乡风民俗,弘扬乡村文化。其次,要加强文化惠民的针对性工作。通过以县带镇、以镇带村、镇村联创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高质量“文化预约”品牌,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基层群众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闫红果.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明乡风塑造路径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20(02):63-68.
[2]覃康惠.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J].社科纵横,2020,35(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