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翻译练习中“中式英文”现象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戴玉良
[导读] 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尝试用母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去创造新的结构。

         摘要: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尝试用母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去创造新的结构。因此,初中生翻译练习中普遍出现的“中式英文”表达有其必然性。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句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并提高地道英语输入量,增加学生接触原汁原味英语的机会,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输出时,产出正确的句子。
         关键词:语言迁移   中式英文   句型教学   地道英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生翻译练习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大量“中式英文”表达的出现。由于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中式英文”表达的出现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必然过程。只要充分意识到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并适当地提高地道英语的输入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便可引导学生逐步从“中式英语”过渡到地道英语表达。
一、语言迁移的概念及“中式英文”的产生
         1、语言迁移的概念
         国外语言学学者将语言迁移定义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试图用第一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去创造新的结构,并且第一语言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二语习得。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迁移理论也作了大量研究。梁智吾1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完全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或多或少受制于母语的习惯,外语学习者常会用母语的规则硬套目标语言,这样必然会造成很多错误。华文静2提出,在中学语法教学中,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语法的理解程度。
         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英语水平的限制和中文思维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结构,将汉语中的语言项目迁移到英语中,导致“中式英文”表达的出现。
         2、“中式英文”的产生
         汪蓉培3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语法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需要指出的是,“中式英文”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暂时的、必然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过渡的语言,是个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
         笔者认为,初中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中式英文”表达是初中生语言学习过程的必然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中式英文”表达过渡到正确的英语语言输出。
         二、初中生翻译练习中“中式英文”表达的普遍性及实例分析
         1、初中生翻译练习中“中式英文”表达的普遍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生不论是在口头还是笔头输出方面都存在大量的“中式英文”表达。由于笔头输出的资料更容易收集,本文主要谈论分析初中生翻译练习中普遍出现的“中式英文”表达。
         通过对收集的实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翻译练习中大量的“中式英文”表达无一例外都是因把中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生搬硬套至英文中导致的。即,看上去是英文的句子,其结构仍然是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这些句子语法错误、结构混乱。有趣的是,学生在写出这些句子时坚信那就是正确的表达,因为把这些句子进行回译,它们又变成了正确的中文句子。而且,针对同一个中文句子,学生写出的“中式英文”表达几乎是一样的。
         2、“中式英文”实例分析
         笔者收集了一部分学生翻译练习中普遍出现的“中式英文”表达。下面,笔者将对常见的几种错误表达进行举例分析。
         原文1:我们非常喜欢我们的法语老师。
         译文1:We very like our French teacher.
         原文2:我家里有十多本《牛津英语字典》。
         译文2:My home has more than ten copies of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原文3:每天享用蛋糕使顾客们很开心。
         译文3:Every day enjoy cakes make the customers happy.
         原文4:寻找我的女用皮包花了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译文4:I found my handbag took me one and a half hours.
         原文5:每年有数百人参加这个活动。


         译文5:There are hundreds of people take part in this activity every year.
         原文6:在这个小镇上没有人认识我。
         译文6:There is no one knows me in the town.
         原文7:昨天这个时候我正在打扫教室卫生。
         译文7:I was cleaning the classroom at yesterday this time.
         显而易见,以上中翻英的7个实例都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套用中文的表达习惯而产生的。究其根源,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用英语思维去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且接触到的地道英语输入不够,因此英语学习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强烈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注重句型教学,引导学生在动笔翻译之前先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此外,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地道英语的输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地道英语的表达,培养英语思维,写出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正确句子。
         三、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及句型教学
         英汉句子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来链接句子成分;汉语重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因此,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写出的英文译文应遵循英语语法规则,句子结构紧凑严谨,避免使用由汉语句法规则拼凑出来的错误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和句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句子结构,找准相应的语法点和句型结构,不要盲目下笔。
         目前,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将学习重心放在单词学习层面上,很少将重点放在更高一级的句子层面上,从而在写句子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殊不知,单词要在情境中才会变得生动、有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将句子作为教学的基础。
         句型教学是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只有注重句型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结构上,才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生成正确的语言输出。
         立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并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就可避免以上列举的7个实例中的前6个“中式英文”表达。事实也证明,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并找准相应的语法规则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的句子。
         四、提高目的语输入量及培养英语思维
         除了句型教学,笔者认为提高目的语输入量对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及产出正确的英文表达也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目的语输入量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善的目的语系统,他们只能依靠原有的母语系统来学习英语,也即文章一开始谈到的语言迁移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干扰。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能降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多地接触目的语,如阅读难易适中的英美报刊杂志或收听英文广播等,增加学生接触原汁原味英语材料的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避免产生“中式英文”表达。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尽力增加学生接触地道目的语的机会。例如,笔者每天会阅读China Daily上面的文章及收听BBC,然后从中选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新闻和BBC地道英语栏目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日常表达语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样的学习内容很受学生欢迎并且很容易被学生吸收。
         笔者曾跟学生分享过一个短语“living in cloud cuckoo land”,之后笔者在一次考试后问学生:“这次考得不错吧?”,就有学生调侃道:“You are living in cloud cuckoo land.”笔者在感到惊讶之余也有些许欣慰,说明增强目的语输入的这一点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生成地道的英语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这样也就能避免实例7中的生硬表达。
         五、总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翻译练习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式英文”表达。这些错误表达是很普遍的,同时也是可以逐渐避免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理解英文句子结构的严谨性,引导学生在做翻译练习前先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此外,还要增加提高目的语输入量,增加学生接触原汁原味英语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翻译练习中避免出现“中式英文”表达,逐步生成正确的英文句子。


参考文献
1.梁智吾. 中国母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8):103-107.
2.华文静. 英汉对比分析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汪蓉培.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 (1).





个人简介:戴玉良,研究生学历,初中英语教师,有六年一线教学经验。
邮箱地址:709956200@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