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期   作者:袁洋
[导读]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教学方法之一
         摘要: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方法之一。合理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学习能力,形成完善的化学思维。本文对思维导图概念、应用价值等简要介绍,并对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中;思维导图;化学教学;学生能力
引言: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高效处理知识,将其作为思维工具,简化知识呈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其可应用在不同的授课阶段,结合教学需求,灵活运用,辅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提高教学实效。
一、思维导图相关介绍
(一)概念
         思维导图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展现出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导图当中知识节点鲜明,由一个中心出发,使用数字、线条、文字、符号等信息进行串联,形成分析,各个分支都代表和主题之间的连接,通过连接发展成其他分支,整体呈现出放射状结构。
(二)应用价值
         化学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发散,学生可自主绘制导图,对自身学习知识展开重新加工,加以创新,利用图解方式展开学习,对于其创新思维和规划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能培养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深入理解知识。借助思维导图,可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向学生传授解题思维、策略及方法等。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环节,能够促进右脑开发,按照导图描述,完成问题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绘制导图建构知识,查缺补漏内化知识,明确知识之间关联,提高学生记忆、组织、创作等能力[1]。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预习阶段
          高中化学教学环节,可在预习阶段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展开预习,使其结合自身预习经验,使用文字、框架等绘制思维导图,整理化学知识,在深入思考和深度分析过程,将未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保证课堂学习环节有所侧重,高效学习。
          例如: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内容的预习环节,可以“电离平衡”为核心,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弱电解质的表达式进行预习,同时,还能对其特点、类别等有初步了解,掌握弱电解质的平衡常数,明确平衡常数含义,对弱电解质电离过程表达式和其影响因素加以了解,并初步掌握温度、同离子和浓度等对于电离平衡产生的影响。思维导图如1所示:
          
          图1电离平衡思维导图
         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对电离平衡相关知识点全面梳理。并且,预习环节,可将CH3COOH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实践知识。如:若要对平衡常数进行计算,需要将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考虑其中,同时,还需将溶液当中离子、分子等浓度实际变化考虑其中。此时,学生可按照上述思维导图,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并将自身不理解的知识进行汇总,进而在课堂上就重点知识展开针对性学习。授课环节,教师可重点从电离平衡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展开深度分析,吸引学生关注学习要点。
         在预习阶段,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学生能够按照特定思路完成复习任务,并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整合化学难点知识,使学习过程针对性更强,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
(二)解题阶段
          高中化学教学环节,解题思路的讲解为重点。部分学生解题过程难以将自身观点、思路顺利表达,此时,教师可使用框架图的方式,通过文字或者图表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解题思路,让其在直观化学术语当中,找到解题环节逻辑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实现高效解题。
         比如:讲授“制备单质镁”例题时,可为学生提供NaCl,CaCl2,盐卤、Ca(OH)2,MgCl2等能够制备出镁单质的原料,之后以问题引导“若要从盐卤当中提取镁单质,应如何完成?”对于此问题,学生可基于以往经验,想到将杂质沉淀去除这一方式。但是在沉淀剂选择环节,能够发现二价镁离子也可发生沉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将Mg2+以沉淀的方式提取,并以过滤方式将杂质除去。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上述解题思路简化成思维导图。图2为单质镁制备思维导图:
        
         图2单质镁制备思维导图
         使用思维导图,描述解题思路,可根据问题,选择解题方法,并将各项操作要点使用简单框图方式呈现,解题过程思路更加清晰,在直观的图示之下,辅助学生高效解题。
(三)重点讲解
         思维导图的当中,以线条、符号和文字等联系不同信息,使信息内容丰富,并且结果直观,能够快速浏览导图中的关键词,抓住学习重点,提炼课堂重点内容,辅助教师完成课堂重点内容讲解[2]。
         例如:讲授“金属钠”相关性质及用途时,可将“Na”作为导图核心,并从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式、用途、存在形式等方面出发,详细介绍。其物理性质熔点低、质软、密度小于水、银白色;化学性质的介绍方面还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与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反应,在Na与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过程,主要是和氯气和氧气发生反应,和氯气反应能够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在常温环境下反应能生成Na2O,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能生成Na2O2,Na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又能分成四类,其一,与水反应,方程式为;其二,与酸反应,方程式为;其三,与碱溶液反应;其四,与盐溶液反应,但是钠在与碱溶液和盐溶液等发生反应时,需要先将其和水之间的反应考虑其中。Na的制备方式为电解熔融的NaCl,方程式为。钠的主要用途有制作高压钠灯、制作钠钾合金、作导热剂、制备钠的化合物和冶炼金属等。其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结合上述授课重点,可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图3钠的重点知识思维导图
(四)辅助探究
          化学课堂中,探究学习为必要部分。在此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自身学习经验,探究未知问题。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当中分支、节点等,指导学生自主创建探究框架,联系已知、未知知识,明确探究思路,实现快速解题。
          比如:探究“铝和其化合物”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铝与强酸、强碱等反应生成物的记忆可能不清晰,特别是铝和氢氧化钠之间反应,学生对于Al3+和AlO2-等之间转换关系理解不透彻。此时,为指导学生高效探究,可指引学生结合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创建思维导图,明确Al3+和AlO2-等之间转换关系,导图如图4所示:
          
          图4思维导图
         结合导图中的转化关系,学生对于铝的化合物的性质能够展开全面分析,掌握氢氧化钠和Al3+反应过程,Al3+与OH-之间反应物质的量比例为1:3时,生成物为Al(OH)3,上述反应后,Al(OH)3能够与OH-之间按照物质的量的比例1:1继续进行反应,生成了偏铝酸根(AlO2-)。按照上述反应,学生可掌握铝离子与强碱类物质发生反应的系列过程,对于铝的化合物相关性质有明确认知。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之下,能够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以导图的形式明确,辅助学生探究学习过程,提高其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3]。
结束语:总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发挥思维导图的使用优势,调动学生兴趣,主动探究化学知识,激发思维,挖掘其学习潜能,逐渐提高学习能力,高效学习化学知识。同时,还可作为重要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长利.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以高中化学简答题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65-66.
[2]冯海云.运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化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9,(2):13-14.
[3]王丽.“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D].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