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始期,这一时期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促进自身身体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契合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以体育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两者之间互为依存,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渗透;方法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才能展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教师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这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对于大多数体育运动技能不能正确掌握,这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运动技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抵触心理,渗透心理健康也无从谈起。
(2)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
小学阶段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时候,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发展,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适当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一些教学内容和运动训练项目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也对学生的生理技能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得学生难以通过体育课程培养正确的心理品质。
(3)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大多数教师的认知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带领学生自由活动,使学生尽情放松玩耍,但体育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没有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限。大多数教师也没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渗透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重点存在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和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教师未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难以拓展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无从谈起。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即学习活动和认知行为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在计划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游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团体类体育运动项目时,教师对传统的游戏活动“老鹰捉小鸡”进行改良(见图1)。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基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与他人相处,学会团结的心理品质。
图1游戏教学渗透团结协作心理品质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只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促使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活动,也能做制定教学的侧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再次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分析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在学生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对学生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范围和运动能力,同时考虑到,跑步活动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着要求,根据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侧重点,让学生通过跑步训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3)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规律上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提高。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就是从多方面进行衡量,力求分层分组的科学性。例如教师从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活泼好动型、沉稳内敛型、胆小自卑型。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活泼好动型的学生,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成为我的性格,因此针对这类学生可以让其参加慢跑或者象棋等体育运动项目;针对性格内向、成为内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些学生进行羽毛球乒乓球训练,与学生的性格形成互补;针对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是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获的提高,这样才更加符合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4、结语:
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相互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这种关联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策划各类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获取体育运动设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使体育课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波.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0(05):129.
[2]杨会丽,于延安.小学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法创新[J].中华少年,2019(05):225-226.
[3]王 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1):56-57.
[4]牛永霞.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19(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