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水利局 四川汉源 625300
摘要:汉源县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雅攀线上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治理一片水土流失,就要确保建成一片生态农业;改善一片生态环境,就要确保致富一方百姓”的方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
关键词: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效经验;汉源县
汉源县地处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山洪、地质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耕地面积287.7平方公里,其中6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219.66平方公里,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6%。坡耕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以来汉源县共成功争取5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治理建立了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增强了项目区土壤蓄水保土效果,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1 坡耕地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汉源县坚持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雅攀线上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治理一片水土流失,就要确保建成一片生态农业;改善一片生态环境,就要确保致富一方百姓”的方略;先后建成清溪、永利、富庄和坭美一期、二期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真正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同时探索出一条成效显著的坡耕地“田粮埂果”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截止2019年底,汉源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60平方公里,其中:全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5个,建设治理坡耕地936.1公顷,建成截排水沟66.26公里,田间道路58.5公里,蓄水池190口,沉沙凼261个;累计完成工程投资5000余万元。
2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2.1措施精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在产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上,采取拦、排、蓄等工程措施相结合,以道路、水系为主线,修筑土、石坎,降缓坡地坡度,稳定坡体土壤,使土壤涵养水份能力增强,扼制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大大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很大一部分就地拦蓄入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了项目区防洪抗旱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生态系统功能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2 分区域治理,不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
根据项目区特点,科学规划,分区域治理,做到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核心区实施梯田建设并规划设计完整的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覆盖区根据实际需要布设蓄水池、截排水沟和耕作道路等。坡耕地改梯田后不但增加了基本农田,还改善耕地质量,增强耕地水土涵养能力,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新建的蓄水池、截排水沟等雨水集蓄工程,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作物旱涝保收,土地单产可大大提高,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3综合打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整合其它项目,全县共建成五大水果、三大蔬菜、两大干果为特色的“菜篮子”产业基地76万亩,人均拥有产业面积2亩以上,项目区人均农业产值增长1500元/a,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侵蚀量减少1305.80万t/a,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中:清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采取向农户流转土地,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模式,规模经营栽种汉源花椒1000余亩,辐射带动清溪镇近2万亩、全县15万亩花椒标准化栽培和管理,现已打造成为汉源县万亩贡椒种植示范基地。工程项目的实施既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实现了粮食增收,又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项目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加快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经验
3.1创新选点思路,推动产业升级,兼顾景观打造
汉源县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点,创新选点思路。一是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综合比较初步选定项目实施区域,明确项目实施区的选择范围应该满足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整治;二是项目选点要达到“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要求,实现“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旅经济”的目的;三是项目选点要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实现农旅互动、文旅融合;四是创新比选程序,采用“专家现场挑、村组集中比”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项目实施区域。
3.2创新项目管理,注重多方参与
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项目主管部门、施工监理、乡镇现场人员和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各类人员履职尽责积极性。一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跟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强化对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目标责任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民工工资发放,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常驻工地负责工程质量监督,采取检查、旁站、实验、隐蔽工程抽检等技术手段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定期召开协调会,由施工单位、监管人员、建设单位和受益乡镇、村等相关单位代表参加,汇总施工进度,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施工进度,强化施工质量;三是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整合农业、林业、国土、水务等方面资金,配合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进行项目上的倾斜和扶持,支持项目区产业发展,提升项目综合效益。
3.3创新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汉源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效益。一是结合地形地貌统一规划地块,打破了农户原有的分散地块格局,采取土地流转形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实行大户承包经营制,明晰产权、签订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久受益;二是推动特色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通过在坡耕地治理区域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在水土治理项目区引进名优特新品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吸引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真正做到不出家门就“有事做、有钱赚”。
4 结束语
汉源县以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契机,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开发生态林果产业,积极探索实用新型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及管理模式,创建了一片又一片省、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片。通过一代又一代水保人的跋山涉水无私奉献,实现了从焦山浊水至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的蝶变,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
曹立勇,男,汉族,四川雅安汉源县人,汉源县水利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