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830047
摘要:通过分析近几十年来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在新疆的发展状况,辩证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探索二者关系对新疆建筑的影响,总结新疆本土建筑的成因和特征,得到在新时代如何发展新疆地域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主义;地域主义;新疆本土建筑;发展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像是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千城一面没有一点特色。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积累被一点点地掩埋,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在一座座雷同的城市中反而显得格格不入。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等,形成了新疆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长期以来,新疆地域建筑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是新疆建筑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现代主义在新疆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并逐渐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中叶风靡世界,占据建筑界主导地位。“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的是建筑要跟随时代发展,现代建筑应与工业化社会相协调。现代主义建筑师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解决建筑设计中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提出摆脱过去的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
就新疆来说,新疆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信息交流闭塞。上世纪60年代,自西方建筑思想理论纷纷传入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成了主流,而深处内陆的新疆处在主流建筑的边缘。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寥寥可数,如红山购物商场、新疆自治区展览馆等。到了1970年,孙国城大师设计的乌鲁木齐机场航站楼强调了机场流线、空间开敞性、整体比例等现代主义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再到现阶段,由孟建民大师设计的新疆大剧院(如图1),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抽象与创新的设计手法,表达出了“天山下的雪莲”这一概念。
.png)
图1 新疆大剧院
二、新疆本土建筑的特征
地域主义建筑主张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技术背景,建造出适合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是将地域中精神上的物质文化抽象出来,落实到实体的物质空间形态。
地域主义建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经济技术因素。王小东院士曾提出:“形成新疆维吾尔建筑特色是和建筑结构体系、气候条件、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关。”
(一)新疆本土建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新疆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气候对建筑的布局、构造和材料等要求是强制性的。为了适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建筑多采用厚实墙、小窗。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庭院和屋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起到通风、隔热的作用,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流空间,如南疆的阿以旺、阿克赛乃等。由于北疆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降雪量大,南疆的平屋顶便不再适用。新疆地形俗称“三山夹两盆”,地貌复杂多样,有熔岩、冰川、风成地貌、流水地貌等。在荒芜的沙漠地带,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的发展和衰败都和水源的变迁有关。由于风沙大,建筑集中、封闭、高密度,在沙漠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2.人文环境因素
新疆地处内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一带一路”经济区的重点发展区域。在这土地上不断迁徙、融合、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在这种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局面,同时丰富了新疆地域建筑和城市形态。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建筑形式也就不同。如游牧民族的毡房,有些民族和汉族人的绿洲城镇,喀什维吾尔族的高台民居等。在色彩使用上也能区分去不同的民族。例如居住在干旱的沙漠和戈壁滩的民族,他们渴望“绿洲”,因此他们喜欢多用一些蓝绿色的装饰。而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多喜欢用红、白、黄、黑来装饰毡房。
3.经济技术因素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城镇延绿洲零星分布,很难形成整体,交通困难,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新疆传统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材料简单易得。传统建筑材料有生土、土坯、砖、瓦、木材、碎石、芦苇和土陶等。施工工艺上看也是比较落后,大多都是一些夯土建筑,在北疆草原还有一种传统的叠涩式的石砌空间,吐鲁番一带是堆筑土墙,还有笆织墙、穹窿顶、石窟等。
(二)由以上形成新疆本土建筑的特征:
1.面布局自由灵活,多依据地块形状而建,充分利用土地,忽略建筑的等级、对称等要素。
2.注重庭院交流空间的使用,庭院具有防热、防风、防沙等功能,同时也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空间”。
3.建筑外形简朴又富有变化,整体效果强烈,在戈壁沙漠中形成了独特的天际线。
4.建筑结构体系、材料充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
三、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二者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它是指事物之间或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的差异表现在:现代主义强调建筑要跟随时代发展,应与工业社会相适应,建筑师应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摆脱传统建筑风格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而地域主义则是主张有意识的复兴本土传统建筑文化,建造适合本土特色的建筑。地域主义的提出就是对现代主义工业化趋同的强势文化的抵抗。“地域性”是与“全球化”相对的概念,在追求各方面全球化的今天,强势的文化趋同性将建筑的特色文化消解的无影无踪。很多建筑学者意识到“现代化”对中国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倡建筑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抵制现代主义的趋同化。
如今的新疆,城市和建筑都在快速发展,但新的地域建筑却少之又少,也没了先前的丰富多样的特色,千篇一律。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结构、材料工业化,设计手法全球化,使用方式商业化。就拿今天的乌鲁木齐为例,为了着力打造成中亚地区国家化商贸大都市,各种高层写字楼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对于新疆地域特色的考虑欠佳,只是盲目的希望用这种密集的、毫无特点的高楼大厦来证明乌鲁木齐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王小东院士在《西部建筑行脚——建筑创作生涯自述》的前言中说道:“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疆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但主要是房地产商说了算。于是欧陆风,KPF风,抄袭风泛滥,新疆的地域文化建筑创作开始走向低潮。”对于未来新疆地域特色的建筑该走向何处,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许多新疆的建筑师也在努力探索和尝试中。
四、对新疆地域建筑的探索
在新疆这片广阔热土上的建筑师们从未停下他们探索的脚步,在探索新疆地域主义的这条道路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城市中的建筑业刚刚起步,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一批前苏联援建的项目。如十月拖拉机厂(现已拆除)、原新疆医学院、新疆大学崇能楼(如图2)、七一纺织厂(已拆除)等。建筑的墙体厚重,颜色材料等有明显的苏式风格。五十年代中期,随着自治区的成立和政策的支持,本地的建筑有了较大发展。建设西北的步伐到来,在建筑设计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了本地特色和民族风格建造了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如人民剧场(如图3)运用了新疆传统的拱廊和尖拱窗楣,昆仑宾馆(如图4)就借鉴了北京前门饭店,在大实墙立面开了均匀比例的窗,加上联排半圆拱窗,整个建筑既现代又传统。还有人民电影院、展览馆、二道桥商场(已拆除更新)等。在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新疆的建设受到重创,通过各族人民的努力还是建成了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鸿雁池电厂、八一钢铁厂等。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迎来了建筑师们新的机遇,新疆建筑师们在创作时将现代与地方民族都融入其中。如新疆维吾尔医院、新疆人民会堂(如图5)、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友谊宾馆三号楼(如图6)、昌吉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在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后,出现越来越多高层建筑,住宅类的建筑飞速发展。地域特色慢慢被“国际化”的风格所取代,但还有一些建筑师们在坚持着对新疆地域的探索。
.png)
图2 新疆大学崇能楼 图3 人民剧场
.png)
图4 昆仑宾馆
.png)
图5 新疆人民会堂
王小东院士设计的新疆博物馆(如图7),可以说是对新疆地域建筑探索的经典之作。在一个从设计到竣工长达十年之久的创作过程中,王院士的心中始终有着对于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谁是谁非的困惑。本身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是否要对所处的环境做出回应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很多解,像是F.盖里的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对于传统的叛逆。但对于新疆博物馆的设计中并不适合选择用颠覆性的语言来创作,也不适合一味的使用地域语言来表达,而是选择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去表达。在博物馆空间的创作中也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而是运用现代的理念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进行设计。主张提供多种可变的建筑空间供布展使用,而且还提供了高低大小变化的选择。对于地域的演绎也不仅仅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运用和传统元素的提取。而是采取新技术新手法来创造新的现代的建筑。这些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都有体现:对于传统多从原型和观念中表达,但在建筑结构材料方面采取新技术新手段。
.png)
图6 友谊宾馆三号楼
.png)
图7 新疆博物馆
从历史的丝绸要道到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乌鲁木齐的商业性质没有改变,建设了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国际大巴扎(如图8)。九万平米的建筑中集合了商场、餐饮、娱乐、清真寺、停车场等,在王小东的设计中融为一体,统一的主调给人带来的震撼不止是视觉上的,还有对人心理的震撼。在建筑符号上运用了半圆和平尖拱窗,色彩只有简明的砖红和白色,红砖本来也是新疆地域特色的代表。光线的营造上,通过丰富的体块和不同的窗洞形成了多变的光影效果。这座深受人们赞叹的建筑在成为乌鲁木齐地标建筑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贸易交流和游客,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融合了现代气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正形成乌鲁木齐的新特色。
.png)
图8 新疆国际大巴扎
.png)
图9 新疆国际大巴扎一角 图10 内部光影效果
在对新疆地域建筑探索研究的同时也有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例如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喀什的改造与更新。喀什位于我国的最西部,有悠久历史,曾是西域疏勒国国都,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文化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喀什老城区(如图11)人口密度大,建筑多是低层,主要由当地人自己建造,结构多为砖木和砖混。房屋在经历不断加建后,使得原本用地拥挤不堪,房屋凌乱,野蛮的“自由生长”。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差且抗震性能严重不足,需要搬离,但当地居民仍需要传统的生活空间如商铺、庭院、平屋顶等交往场所。在对喀什老城保护的探索中,力求保护城区原有的肌理和空间格局,并保留传统的人文气氛,通过“保留”和“重构”的方式,再现了喀什老城里传统的生活场景。地域文化始终都是现在建筑师们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png)
图11 喀什老城区 图12 改造后的街道
.png)
图13 改造前的面貌 图14 改造后的面貌
五、新时代对新疆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通过前文对新疆本土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传统的地域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给人提供更舒适的使用环境,但在对于建筑的空间需求,对反映民族特点的色彩、图案、造型等要素方面,对新的新疆地域建筑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的用现代主义、地域主义或是其他什么主义去探讨一个建筑的好与坏。建筑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文化背景、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不断探索、创新、反思的过程。那么在“现代建筑”主导的新时代,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将新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结合起来。
综上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得到的启示如下:
1.在设计手法上,致力于营造出关于地域文化的氛围,找回地域传统的场所精神,而不是直接照搬原有的民族建筑,传统建筑等。
2.在使用功能上,既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将具有传统特色空间与现代主义空间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有新疆特色的新的空间形式。
3.在建筑形式上,建筑造型要与气候条件、周围环境相协调,从传统中提取原型、概念,形成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地域性的建筑风格。但不要一味地直接对地域符号的提取运用。
4.在建造技术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代替传统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创造出舒适、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特色建筑。
结语:在世界建筑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清现代主义、地域主义或其他主义的界限,但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是我们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建筑作为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带给人们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的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顺应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新疆地域建筑。
参考文献
[1]宋辉王小东.保留•重构:再生——新疆喀什老城区的改造与更新[J].城市规划,2013(1):85-89.
[2]温成旭.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A].科学技术创新,2018(36):131-132.
[3]吴茂梅.我国地域性建筑实践方法论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J].建筑与文化,2018(1):63-64.
[4]王小东.西部建筑行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1.
[5]王小东.王小东——新疆地域建筑的守候者[J].大陆桥视野,2007(5):22-24.
[6]辛雪娟.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研究[A].规划设计,2018(9):81.
图片来源
图1网络
图2作者自摄
图3网络
图4、5、6、7、8、9、10王小东.西部建筑行脚[M].2007
图11、12、13、14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