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金诚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天津的高层建筑作品的研究,同时与美国高层建筑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试图探究两者在形式上的承接与嬗变关系,指出美国的高层建筑作品对我们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但同时由于城市现有环境的综合作用,这些作品又呈现出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不同的形式特征。进而针对此种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指出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应有时代性,不应有过多非建筑的因素干扰。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阶段;适应性;时代性
导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土地紧缺和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发展高层建筑也成为各大城市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常用的一项策略。作为时代经济与技术友展水平的标志,高层建筑左右着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对于诚市天际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较其它建抗更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有人将其比作现代城市的图腾。
.png)
天津主城区
高层建筑的热潮在天津的出现是近20年来的事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采越多低矮的建筑被高层建抗所代替,城市的轮廓线随之不断变化。
1.美国高层建筑
众所周知,美国是高层建筑的故乡。自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首次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芝加哥以来,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芝加哥学派时期,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功能主义者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圣路易斯的温赖特大楼和布法罗的信托银行大厦为其代表作品。
第二时期为折衷主义时期,这时期包括以向历史样式寻求美学上的解决办法为特征的“巴黎美院学派”和以追求表面装饰“装饰艺术时期”。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纽约美国保险大楼和芝加哥论坛报竞赛中老沙里宁的作品。
第三时期为现代主义时期,此阶段的高层建筑拒绝引进历史形式和装饰,代之为更为技术和理性表现的建筑形式,并发展为二战后的“国际风格”。代表作品有联合国大厦和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
第四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后现代时期。这个阶段以多元论为指导并呈现出多种建筑风格。建筑师试图以历史的、折衷的、地方的、复杂的形式来打破国际市的清规戒律。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电话电报大楼和KPF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奇夫利大厦。
.png)
信托银行大厦 芝加哥论坛报 联合国大厦 奇夫利大厦
2.天津的高层建筑
天津港集团公司大厦位于天津开发区;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又不失大气之风。建筑形体总体比例非常严谨,构图工整有力。完全对称的立面设计营造出极强的秩序感于向心凝聚感,虚实有度的空间构成及杆件的细节设计使建筑变得富于趣味性。石材与玻璃的使用产生了一定视觉上的虚实对比。
坐落于海河畔的移动大厦充分地用了十分“字正腔圆”的现代建筑风格,无论从造型上、空间上、装饰特征上,都具有典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的特征。同样的,万科假日酒店也是国际风格的另一个代表者。
.png)
天津港集团公司大厦
小白楼地区的金皇大厦坐落于南京路与浦口交口,共47层,以188米的绝对高度和24K纯金镀膜玻璃幕墙华贵外檐实现了360度全悉俯瞰大天津的美景。在这里没有过多地采用历史符号而是利用复杂的形式(弧线与直线)作为对现代主义高层单调形式表达的反动。
同在小白楼地区的天津图书大厦亦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它那分明的体块感戴破了可能出现的单调感,竖直方向上外露的电梯加强了建筑在视觉上的高耸感。
.png)
移动大厦 万科假日酒店 金皇大厦 天津图书大厦
3.装饰性与时代性
与同时期的美国本土高层建筑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天津建造的高层建筑“历史类型”丰富,装饰强,科技含量低,这恰恰说明我们缺乏与时代共同发展的观念---高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往往只以形式是否“漂亮”而对其进行评价。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对建筑进行评判最重要的标准---时代性。一座高层建筑的形式不仅应符合形式的美学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时代特征,一味的追求形式的优美而忽略了建筑的时代性,将会使城市的整体风貌失去时代特征,甚至会导致混乱。
总之,利用城市资源营造区域空间,协调商业化环境与社会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迎合京-津城市圈新型的城市形态,才能够真正使“高层建筑集群”充满持续的活力和生机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结语
一座高层建筑由构思到建成要经过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而作为一名设计者,我们要做的是,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能创造真正与时代精神的建筑,为我们的城市空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罗福午,高层建筑的历史发展,建筑技术01, 2002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邹强,“美国高层建筑”在大连,建筑创作02, 2002.
[4]杨嗣信,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