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15030419841015XXXX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面积的扩张,同时带来的便是我国建筑规模的快速扩大。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从侧面推动着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建筑施工技术的一次次革新与创新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房屋建筑都是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依托与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构成当前的房屋建筑工程的主要流程。而由于相关施工质量等问题,混凝土结构在日常施工和使用中往往会产生裂缝等问题,因此对于房屋建筑的后浇带施工技术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正是就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以期为我国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后浇带施工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与创新
1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所谓后浇带施工技术,便是指为了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是期间克服由于温差等因素导致的有害裂缝,而在一定时间内对相关混凝土结构进行再次浇筑,并在浇筑之后进行整体封闭形成固定结构的一项混凝土施工技术。后浇带施工技术往往适用于房层地基均较好,差异沉降不大,同时沉降效果完成较快的建筑结构,这些沉降量较小的混凝土结构,在传统的沉降中很难较好地完成相关的固定和修复工作,进而普遍会选择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相关裂缝修复。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应用的方式也往往还不够规范,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增加了工作量,对于工程建筑的施工效率与质量造成了影响。
2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主要功能
2.1解决沉降差问题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相关的沉降差问题,以保证相关房屋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质量的标准。通常在房屋建筑的设计中,往往将基础设计与相关混凝土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即便暂时将两者分开,但混凝土结构无法与设计配套仍然无法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这对于相关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而言,同样也要求了在设计的时候对两个不同阶段的受力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解决相关的沉降差问题,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完成房屋建筑的沉降。
2.2减小温差收缩
温差收缩造成的裂缝等问题,是严重威胁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便是较小温差后的建筑收缩。通常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会导致相关建筑结构的收缩,进而导致相关房屋建筑工程的形状产生变化,甚至是变形,这样的情况在温差较大的区域更为常见,甚至会引发相关的房屋建筑工程意外。而在混凝土建筑施工结束的1到2个月内便会发生这种硬结收缩的现象,进而导致相关房屋建筑工程产生裂缝,若不及时处理便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建筑意外。而设置相关的后浇带施工,便能够及时避免相关收缩力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屋建筑结构抗裂能力的提高。
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
为了更好地实现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我们需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合理选择不同的混凝土材料。在寻找原材料时,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效应和相关配合比要求应该得到尽可能地平衡。
同时,为了使后浇带施工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建筑工人需要能够及时对混凝土材料进行相应的振捣,以保证混凝土与相关掺和剂等融合,进而达到相关工程项目的要求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建筑人员还需要能够对模板的侧向压力进行严格的测试,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压性,这就要求建造人员能够对振捣工具与模板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
3.2对后浇带进行合理设置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对于后浇带的合理设置,只有一个合理的后浇带才能够保证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而保证相关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水准,在这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在这里确定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需要着重考虑其实际的应用情况,以保证后浇带与混凝土结构的断面形式相同。在目前的后浇带设置技术中,断面形式的判断主要有企口缝、平直缝、V形缝以及阶梯缝四种,而墙板的厚度则是断面形式选择的主要依据。例如墙板的厚度小于30cm,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应该选择平直缝,而若是厚度大于60cm,我们则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企口缝。
第二,确定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情况。想要确定好后浇带的位置,便需要明确地判断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情况,并将混凝土受力最小的构件作为浇筑位置,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梁、板等位置的反弯点是要进行浇筑的最佳位置,而剪力墙的中间区域则是最不宜设置的后浇带区域。
第三,后浇带距离的合理规划。后浇带的合理规划对于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实际的浇筑过程中没有对后浇带的位置或者间距进行标明,那就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和相关的施工规范对后浇带进行现场的判断和设置。往往建筑人员会选择根据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与判断,同时还会参考相关气候条件和环境温度等。
3.3后浇带施工后防水
在进行后浇带施工后防水设计时,往往采用卷材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两种材质,并将其设置与垫层位置,以便于能够提升建筑工程自身的抗渗能力和防水能力,进而避免了底板渗入地下水的情况发生,而在进行后浇带防水施工中还需要采用挡水墙的设置,并在后浇带后边约500mm左右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保证后浇带施工的稳定性。同时在施工之后还需要确保土方的回填足够及时,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对后浇带结构加以保护。而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自身的防水能力,还需要能够针对不同建筑工程的施工问题和施工缝形状,采用合理的止水带设置。
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变得广泛起来,这一技术对于房屋结构变形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具有较为直接的解决效果,进而保证了相关建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而言应该得到重视,及时对于混凝土房屋建筑工程的变形、沉降、破损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使得相关房屋建筑的质量能够广泛地提高,进而使得房屋建筑工程使用者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冬梅.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运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9(11):94-95.
[2]郭超.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9,5(14):176-177.
[3]吴小婷.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9(03):174-175.
[4]王松.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9(0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