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胡轩 李弈橙
[导读] 摘要:“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连接商品原材料、制造、运输、销售的重要桥梁。
        金华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连接商品原材料、制造、运输、销售的重要桥梁。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我国应大力开展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其中地质勘察工作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现实,指出当前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为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
        虽然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网较为完善,但是从全局分布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存在东西部分配不均的问题,在中西部和边疆地区的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其地质特点以及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交通线路覆盖不足[1]。
        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来高铁的大力建设与推广为人民提供了方便,但是高铁建设对地质状况、技术要求和资金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偏远山区建设的性价比较低。相比之下,公路运输对地质状况、技术要求以及投入资金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公路运输的灵活性较强,更加符合山区运输的需求。
        本文主要从公路建设的勘察工作入手,简单介绍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与重要性,山区地质勘察的特殊性,分析当前山区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良措施。
        一、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与重要性
        地质勘察工作即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某一地区内诸如地层构造、岩石性质、矿产分布、地下水分布以及地貌类型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涉及到GPS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应用。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的目的是通过该区域的地质勘察判断是否能够进行公路建设,寻找进行公路建设的最优路线和方案、排查地下水、断层等不安全因素,为山区的公路建设保驾护航。
        山区的不良性地质现象和岩石的种类较多,受天气影响较大,极其容易造成岩石层断裂、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现象,地质勘察工作不到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可以说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高质量,可以帮助整个山区公路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前山区公路建设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勘察的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的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采用钻探技术,对目标地点进行取样,并检测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改善提升该地区的土壤承载力[2],这种操作方式适用于平原、丘陵等地质环境比较稳定的一般性工程。但是我国地域范围广,各个山区的地质状况、气候情况、人员村落分布千差万别,建设公路的目标和资金要求也不同,沿用旧的勘察操作手段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懒怠行为,不利于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建设方案。
        其次我国的勘察设备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良完善,当前的相关设备适用于一般的勘察工作要求,应对山区的特殊性仍显不足,并且对设备的维护力度也不足,设备的老化和磨损耽误勘察工作的进度。
        (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我国当前的勘察工作人员的素质大多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普通类型的地质勘察工作,但是缺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年纪较大的勘察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更新观念、引入新兴的理念和技术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而年轻一代勘察人员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热情,但是缺乏充分实践经验的磨炼,经验不足,如何促进而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当前地质勘察工作队伍存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勘察方案不合理
        地质勘察方案是施工人员进行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公路施工的大政方针,奠定了山区公路建设的总基调[3]。当前山区的地质勘察方案的制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勘察人员在进行勘察工作时,缺乏对山区的总体性认识和了解,导致对山区的地质状况的认识产生偏差。

由于缺乏完整的山区地质情况数据的支撑,出台的勘察方案在精准度与完整性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公路建设的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威胁,造成例如对地下水、矿产等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引发的地下水渗漏、塌方等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方案的出台缺乏合理科学的讨论与可行性的论证,或者没有做好技术的可操作性与所需资金数量之间的平衡,导致在真正开始进行公路建设时,发现一系列问题,重修重改,耽误工程进度。
        三、解决措施
        (一)加强员工培训与交流,提高员工素质
        首先,要建立完整完善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体系,尤其是提高稀缺的高精尖人才在地质勘察工作队伍里的比例,充分发挥高精尖人才的作用,以高精尖人才为核心,定期进行地质勘察的理论理念和操作技术的培训,促进工作队伍勘察理念的更新和操作技术的提升。其次要建立定期的批评反思总结机制,包括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通过与同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切实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与他人的差距,激发地质勘察工作人员不断学习、进步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密切的交流模式,可以促进年轻一代与资历深厚的工作人员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地质勘察队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引入技术,加强设备的维护与更新
        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的地质勘察技术和设备较为保守,新型技术和设备引入的驱动力不足,因此,为避免技术和设备被淘汰,地质勘察队伍必须加大技术与相关设备的引入力度,但是并非是盲目的、全部的引入,而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地质状况和建设需求,引入最为合适的勘察技术与设备。同时需要注意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勘察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既有利于保证勘察工作的精确度与准确性,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成本。
        需要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是不是一味的依赖外界,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差距,该措施的核心目的是能够建立一套自我研发的体系,实现技术与设备的独立研发与生产。这一做法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终目的是提高国内建设的口碑与品牌,将中国研发、中国制造推到国际舞台的前列。
        (三)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严密合理的勘察计划
        勘察方案通常包括确定勘察的方法与技术、选择勘察地、确定勘探的深度和样本数量以及了解地层构造、地下水和矿石的分布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对勘察地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制定勘查计划前,勘察人员首先要对勘察区域进行较为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其次勘察计划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吸纳项目工作组中其他专业人员的意见,博采众长;再次,在确定了初步的勘察计划后,应进行多次、多人的共同论证,主要从技术的可操作性、资源资金的提供量和勘察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技术等几方面论证勘察计划是否可行。
        (四)设立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
        设置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可以利用第三方力量督促工程进度,抽检工程质量,有效降低勘察工作人员的懈怠心理,提高地质勘察的效率与质量。目前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在部分省份已经得到了运用和推广,效果良好[4],应该进行进一步大范围的推广,使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成为常态。
        结语
        本文从中国当前山区地质勘察的特点出发,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以上措施,但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行业内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寻找破解之策。
        参考文献
        [1]郭隹辉.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131.
        [2]朱经亮.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231.
        [3]傅军健,陈浩.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通世界,2016(33):18-19.
        [4]陈文勇,韩露.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10):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