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吕彩云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区域逐步缩小,乡村也随着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改变而产生较大变化,美丽的乡村景观便是在自然环境与人们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区域逐步缩小,乡村也随着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改变而产生较大变化,美丽的乡村景观便是在自然环境与人们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景观建设不仅是对乡村环境的美化,还会直接影响景观建设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状况。所以,文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对乡村景观建设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对策
        一、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国土之大,多省地区是我国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地理节点,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变革,该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文化底蕴正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最有利的支撑,在建设中应充分挖掘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将当地的乡村文化发展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了发扬与传承。目前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农村建设成集旅游与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更传承了当地的文化。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
        ①重视乡村景观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关键任务之一,重视乡村景观建设,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②重视村乡村景观建设,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村空间,对植被以及景观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③重视乡村景观建设,有利于合理地对生态景观进行修复,有计划地保护人文景观,促进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破坏原有乡土景观,缺乏乡村特色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没有深入发掘出自身的发展特色,对于村内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支柱产业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而是追求其他建设成熟的乡村模式,很容易形成千村一面的结局。另一方面,乡村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往往只追求视觉景观效果,或者简单听取甲方要求,缺少对当地乡土生活环境及当地特有资源的深入了解,对设计区乡风习俗、历史文化不够了解,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缺乏思考,很难反映出当地乡土景观的特色。乡风民俗是一个乡村几百年的人文历史的沉积,每个村子都有其特有的乡风乡情、名人轶事。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风蕴含着艰苦朴素、团结协作、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这些历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这些故乡人的精神品质、乡风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没有被深刻挖掘体现出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过分追求形象化,忽略了节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经济质量,不但提升了城市居民收入,还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此背景下,农村建设步伐迅速加快,虽然表面比较美观,但是并未与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相反对乡村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另外,由于部分地区过于重视外在形象,忽略了节能环保,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效果。
        3.景观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对本土特色植被营造重视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追求效率和短时的美观效果而忽视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保护和区域性特色。很多地区种植大量时令花卉来营造景观,虽然营造出一时的花开烂漫的景象,却忽视了花卉植物的生长年限和管理成本,在生长期过后或者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一片荒芜。另外一味追求稀有树种,追求景观效果,而没有注意到引用树种与当地的土壤气候适应性情况,造成极大浪费。

当前情况下,乡村景观绿化方法落后、形式单调,大多地区都只通过增加道路绿化、栽种树木来进行建设,或者是一味模仿城市已经成熟的绿化种植方案,并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可能事倍功半。
        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措施
        1.内外部协同共建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居民的支持与认同,我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进行乡村建设时要激发当地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让当地居民对自己的乡村文化高度认可,促使居民对乡村文化进行自觉地维护与自主的宣传。在建设中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当地居民发挥自身的责任心与积极性,让当地的居民自发创办一些民俗表演节目,对乡村文化的内涵和进行传承与发扬。在建设时要对特色建筑和民俗资源进行保留,要体现乡村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2.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开展村庄景观建设时,重视自然环境建设。反之,村庄景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补充,与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保证生态系统不受到破坏。例如,某村庄修建人工湖的行为,就是对种植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植物与动物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对全局造成影响。
        3.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一是强化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美丽乡村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美丽乡村的知晓率和感受力。二是做好动员。坚持村干部带头,利用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增强群众的集体意识。三是惠及群众。对于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尽量由本村群众进行建设,这样能激发群众自发性、积极性。四是听取群众意见。村里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都要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让他们当局外人,这样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
        4.景观绿化要以人为本,体现乡土特色
        在进行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的造景规划,对场地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因地制宜,顺应植被现状进行合理的改造,而不是破坏式的推倒重建。要充分地利用本土植物,对现有的自然植被资源进行改良,将该地域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并将本土植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资源浪费。外来引入物种可能会对本土植物生长产生影响,还可能破坏当地稳定的生态系统环境,所以对于外来物种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选择之前要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适宜本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植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特色植物为亮点。当前我国乡村景观绿化建设速度还比较缓慢,很多乡村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文化、风俗等特色,在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要把风俗民情融入进去,还要确保其在适应环境要求的基础上建设,从而保证建设的有效性。景观绿化要以人为本,植物景观营造的目的就是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所以在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且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绿化建设的队列之中。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导向,将乡村文化转换为乡村产品,最终达到促进乡村发展的目的。虽然目前我国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但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想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就必须要保护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体系以及内外协作,通过以上方式来建设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3(01):1-6.
        [2]郭绯绯.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交际,2019(15): 249-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