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第11期   作者: 赵振龙
[导读]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推进社会发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全面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能力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推进社会发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全面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能力,要重视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设计分析,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设计效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建设工程是越来越多,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破坏,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需要加强水利工程生态设计。
1生态水利概述
         所谓的生态水利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对其的高水平开发,消除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污染现象,并保障周边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生态水利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期实现生态水利,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生态水利的运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水利设计过程中,生态水利设计人员应对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使设计出的生态水利工程更加科学合理,契合实际,从而保障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二是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注意节约,不破坏水资源的自我恢复功能,进而保障水资源的质量与安全;三是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四是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保护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规避可能引起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注意提高人员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注意保护周边的环境,充分保障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性发展。
2水利工程中生态水利的意义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中,通过生态设计理念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对水利工程各个施工环境进行控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关措施,可以更好地降低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破坏所造成影响。另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能更好地满足综合治理的需要,满足景观、休闲娱乐等的需要,也更加贴近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共处。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3.1安全性与经济性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规划牵连的范围较广,因此多种因素都可对工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在具体完成施工时,工程方应在全面考量施工影响因素的同时,兼顾实施生态保护措施,从而使水利工程能够与周围的生态协调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从理论上讲,应首先符合工程学与生态学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工程及水文治理标准开展项目施工,从而使工程达到理想的稳定与耐用效果。
         3.2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遵循系统自我恢复原则。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哪一片都不是孤岛,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一定的最大承受力,我们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尽量少的减轻人为干扰,找到并减少或者避免影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导因子,遵循系统自我恢复进行设计,保持物种之间平衡关系,保障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生态系统保障
         物种存在的多样性是以生存空间异质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生存环境具有较高的差异性特征,便会形成有些局部的生存空间,促进生物的多类型繁衍。如果地域的差异性较差,生物种类的繁殖可能性也较小,从而出现单一化的生长特征。可见,环境差异对生物群落和种类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实际应用
         4.1堤线布设及堤型选择
         为了保证生态特征得以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堤型的选择与堤线的布设是技术重点,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所谓自然环境特点,即是河流形态的特点。一般来说河流的形态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做好堤型的选择以及堤线的布置,有利于达成生态化的堤防设计目标。从堤线布置的角度出发,原则上应当在不破坏江河湖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去进行设计与设置,对于河道的原有资源应当尽可能达成最大化利用,而不是将能够保留的资源也一并剔除。而在堤型选择阶段,则要考量以下两项要求。其一是要确保滑动稳定与渗透稳定。其二是要实现生态保护目标。而且为了避免生态保护出现矛盾,对于堤防间距也必须要做好控制,也有一定的要求,尽可能放宽堤防间距。
         4.2加大水土保持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除了国家专项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及重点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生态设计的理念,水土保持的设计比重逐渐加大,比如湿地的建设,硬化措施的减少,生态措施、植物措施设计的加大等,随州市某小流域建设,在充分调查当地的社会、生态、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采用了锁扣、鱼槽、植物挡墙、干砌石挡墙、等生态硬性材料,加入了植物护埂、生物塘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3保证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对水利项目进行设计和统一管理时,需在较长的时间内保证项目的可持续经营。较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对施工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实际完成局部工序时,却往往表现出效率偏低、效果未达到理想水平的现象。通常,“整体性”是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作用等方面出发,理清系统内不同条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从而确定科学的修复生态结构的途径及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人员不仅要重点研究河道水文的修复措施,也需同时关注到相关的生物种类和岸边的植被情况,尽量做到整体性的规划实施。
         4.4保持工程建设周边水土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遵循自然尽量减少占地,避免大规模的对地表土壤进行扰动,从而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对25度以下的缓坡耕,进行坡改梯治理。改造成水平梯田或者坡式梯田,梯田埂采用适应当地生长的灌木或者经济作物,既能改善工工程建设周边水土情况,也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建设工程严格实行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4.5利用植被混凝土
         在进行植被终止的时候可以运用植被混凝土,它具有普通土壤所没有的特点,即透气性更强、湿热度交换能力较强。这种土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一些地区,尤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较于普通土壤,植被混凝土具有更多的孔隙,这样一来当白天太阳光照射使得表层土壤受热更多,温度迅速上升,同时深层土壤的温度较低,土壤中蕴含的水分受热蒸发向上走,刚好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分。该种土壤内部富含丰富的保水原料,相对于传统土壤,能贮存更多的水分供植物吸收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工程设计是关键部分,在有效的开展水利工程设计研究过程,要结合时代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以此才能提高水利工程发展效率。在有效的研究过程,本文总结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措施,希望进一步阐述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9(22):115-116.
[2]王玉玲.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17):84-85.
[3]黄腾,宋熀兴,冷荷香.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式之研究[J].中华建设,2019(06):114-115.
[4]毕卫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探讨[J].门窗,2019(09):162+165.
[5]刘派.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07):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