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控制及管理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石孟春
[导读] 摘要:本次研究以市政道路施工作为研究主题,探讨与其施工管理密切相关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管理措施。
        萧山区盈丰街道办事处  浙江杭州  311215
        摘要:本次研究以市政道路施工作为研究主题,探讨与其施工管理密切相关的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管理措施。具体论述中先对主题进行一般性说明,然后从市政道路施工的对象角度,对市政道路排水管网、路基、路面中暴露出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较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与控制管理建议。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管理策略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以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主要组成的城市道路路网不断完善,市政道路在城市路网的地位和功能更加明确。随着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在道路施工中暴露出很多质量问题,市政道路往往未达到设计年限就出现了各种病害,这些问题给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和正常运营带来了困扰。道路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公共基础服务,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水平需要遵循现有市政行业法律、法规、工程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基础性公共设施建设工作。下面就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具有综合性特征,在实际的市政道路施工中,要做好对其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需要落实到排水管道、路基、路面等重点分部工程上。下面就上述重点部位常见质量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1.1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
        1.1.1排水管道
        市政道路的排水管道作为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性组成结构,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整条道路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正常通行使用,经过多年对道路排水管道的施工管理和后期维修保养的经验积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避免排水管道常见的一些质量缺陷和问题:
        (1)、排水管道脱节漏水现象
        由于所处区域土体均为沙土,该现象发生时,脱节处管道周边土体因管道漏水流失,上部路基结构沉降,轻则路面产生凹陷,重则路面塌陷,对通行造成重大安全隐患,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产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
        ①、管道沟槽基础土体控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严禁超挖回填;遇到淤泥土等弹软土基必须按设计管道基础承载要求换填后再进行管道基础施工;
        ②、管道基础控制:必须对管位轴线及标高落实测量及复核工作,确保管口连接顺直、平整;管道与检查井连接第一节管道基础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到位,防止管道与检查井因沉降不均脱口;
        ③、管道安装与检查井砌筑控制:排水管道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管道因管身裂缝、连接口破损或不规则等质量问题容易导致管道漏水;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再次复核管位及高程,确保管道间有效连接;检查井砌筑过程中需确保砌体间灰缝饱满,管道连接口按设计要求砌筑发砖券,粉刷前确保井体整洁;井底板、井盖板与井身砌体间砂浆饱满,并在内外两侧抹砂浆贴角;同时在排水管网实施过程中,必须分段进行管道闭水试验,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后方可回填。
        ④、管道沟槽回填:管道沟槽作为下部路基的一部分,对整体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严格控制沟槽回填土方的质量,回填土必须为无污染的纯沙土或黏土,如含有少量块石等杂质需人工挑除,不得使用杂土等回填,回填过程中应分层回填密实,密实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1.1.2 道路路基
        路基作为道路结构的主要承重层之一,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直接关系到道路的表面结构平稳性能,因此,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状况的好坏,就决定了道路是否能够安全平稳的投入运行。
        从施工角度分析,路基施工过程中,若不能制定良好的技术控制与管理控制方案,很容易留下质量安全隐患,轻者可造成道路损坏,缩短正常的维修周期,严重时会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造成经济社会效益损失。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观察,近年来路面沉降、局部塌陷问题时有发生,很多都是由路基质量问题引发。当前影响路基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牵涉到回填时的夯实施工,又会与填充材料质量关联,它属于综合性因素影响的结果。
        (1)路基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标准要求
        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回填的密实度对路基的影响很大。回填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回填、填土夹带大块回填、带泥水回填等情况,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其常见结果即是路基沉降不均匀、平整性差。
        因此,施工过程中要向操作人员作好技术交底,明确分层压实的意义,使路基填方的虚铺厚度不超过有关规定;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做成台阶;回填时对填土中的大石块、砖块、砼块要取出,对硬度大于250px的硬土块应打碎或取出。
        (2)雨水井、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周边出现沉降、破损
        市政道路工程中多数雨污水井和检查井都设在行车道上,由于塘渣等路基回填压实时容易对检查井造成损坏,检查井四周回填夯实难度较大,压实度也容易被疏忽,这是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在已建市政道路上,经常可见雨污水检查井井盖四周出现沉降凹陷等现象,整体路面显得凹凸不平,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施工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检查井四周的路基回填质量,需要施工单位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回填。

根据以往经验:在塘渣路基摊铺过程中,为防止塘渣对检查井造成影响,井筒四周0.5~1m范围内可先预留,待塘渣压实后用砂碎石分层填充密实并在相关区域的塘渣顶层设置一层不少于15cm厚的防沉降钢筋砼(含井筒砖砌体区域),可有效防止井筒四周路基沉降;
        (3)过路管沟处沥青路面出现裂缝
        市政道路工程中,在道路交叉口有过路的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自来水管道等需要穿越车行道。为预防因横穿管线回填处理不到位对路面产生裂缝等现象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安装这些管道必须在路基施工前进行,避免因横穿管道对道路路基进行二次开挖造成不均匀沉降,影响整体路面质量;同时管道的开挖及回填与排水管网一致,不得采取超挖回填方式影响路床质量,为避免上部路基施工对管道影响,管道四周需采用混凝土或黄沙包管,混凝土包管的在回填时特别注意方包混凝土与路基、路床间的狭小区域的密实,路床区域可采用人工夯实,路基区域可采用灰泥、砂碎石或低标号混凝土灌注并与两侧路基有效连接,高差较大时应分层回填,虚铺厚度≤200mm,人工夯实不少于5遍,管道以上人工夯实回填完两层后,进行机械夯实,两侧放坡搭接,防止路基存在垂直通缝,造成路面裂缝。
        1.2路面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
        我国每年有许多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工程投入使用,施工中采用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但由于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原因,沥青路面经常出现损坏,使道路结构遭受破坏,降低行车速度和舒适性,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道路正常使用。
        (1)面层车辙、离析、裂缝、松散、龟裂和平整度差等常见问题及施工质量控制
        首先是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由于原材料紧缺和市场价与信息价倒挂现象严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材料质量问题;比如,粗细集料质量不合格、细集料针片状偏多、粘附性差、沥青质量不合格等,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二是施工措施不合理,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培训、技术交底工作流于形式,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合理。沥青摊铺前,基层上杂物清理不干净,粘层油撒布不均匀,未按施工方案进行运输和布料,摊铺碾压质量把关不严,压实度不符合要求。三是施工管理不规范,施工过程中机械在路面随意停留,材料、工具堆放散乱,破坏路面平整度;车辆漏油造成沥青溶解,沥青和矿料间粘结力降低,造成路面松散、开裂。
        通过上面的原因分析,面层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把材料质量关,选择沥青时,兼顾粘结性、耐久性、安全性、塑性等性能指标;粗骨料、细骨料和矿粉应选择质地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材料,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材料粒径。二是做好摊铺前准备工作,首先组织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人员领悟操作要领;其次做好沥青混合料搅拌和运输,控制出料温度,根据运距、运量和道路状况,做好交通导行工作;再之做好基层检查工作,摊铺前应检查基层平整度、厚度、坡度、标高等指标,核对压实度、弯沉值等主控项目,撒布透层油或粘层油。三是做好摊铺过程质量管理,选择好摊铺机械,主要道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摊铺,其表面层宜采用多机全幅摊铺,以减少施工接缝。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摊铺,提高平整度,减少沥青混合料离析。摊铺后紧跟碾压,控制好摊铺、初压、终压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避免出现横向裂缝。四是加强道路使用管理,沥青混合料碾压完成,温度降到标准后开放交通。道路交付使用后,加强重载车管理,出现裂缝及时维修,确保道路正常使用。
        2、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策略分析
        市政道路施工中暴露出来的常见质量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疾,其根本问题集中于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控制两方面,因此,需要在整体上实施“系统性解决方案”。下面结合日常管理经验,分别从考核指标细化、施工单位审查、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2.1立足施工项目,细化施工考核指标
        当前,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已经建立了系统性的管理方案,但是,应用体系化管理方法效果较差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指标化程度较低。所以,需要立足市政道路施工中的重点关键部位,针对每一个分部分项目进行内容细分,即按照工程项目实际构成环节,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及与子项目相关内容分支;然后,在每一项内容对应的标准要求方面设置具体指标,比如,针对材料,就可以设置材料选择指标、材料运输指标、材料加工指标、材料使用指标、材料回收指标等项目。其它摊铺环节、碾压环节、质量评估环节,均可以此类推。从而在每个分项目中,真正落实体系化管理方法。
        2.2增强资质审查,选择专业施工单位
        针对施工单位,应该加强资质审查,确保其施工技术与施工能力满足市政施工需求;同时,严格施工单位采用的施工模式进行有效审查,譬如,现阶段诸多施工单位多采用分包模式,造成了实际施工的人力资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施工方案的有效实施。一遇到问题也容易引发施工单位内部的“分包纠纷”,给市政道路施工造成了质量与管理问题。所以,需要从专业性的角度对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查,包括资质证书、往期承包的建设项目情况、项目管理人员资质等。另外,应该对监理单位的相关资质采用同一审查机制,确保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主体的专业性。
        2.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综合型人才队伍
        目前,施工管理队伍中存在“鱼龙混杂”现象,专业性知识与管理技能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各个环节的具体施工中,若采用体系化管理方法,并形成指标化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则需要同步的对施工管理人才做进一步的专题培训。比如,现阶段可以按照现场安全管理、排水管网工程管理、市政道路施工路基工程管理、路面工程管理,以及附属项目管理,分别设置培训专题,从而确保施工管理人才的知识专业性与管理技能的方法,与体系化管理方案相一致,这样就能够始终围绕技术管理与管理控制两个主要管理渠道,确保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质量得到系统化控制、指标化考核、全面性管理,进而达到“系统性解决市政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目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完善化时期,各种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的匹配程度已经能够满足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依然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时的分析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因地制宜的采用系统控制理论为支撑的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市政道路质量管理向品质化方向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小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J].河南建材,2020,7(4):3-4.
        [2]徐厦,孙成龙,曾凡博.小议市政道路施工如何控制施工质量[J].砖瓦世界,2020,11(12):220.
        [3]周小燕.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价值工程,2020,39(14):19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