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刘领航 崔慧英
[导读] 摘要: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将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进而建立良性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机制,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与人们创收的双赢局面。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摘要: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将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进而建立良性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机制,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与人们创收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产物形成了一套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除了我们熟知的儒家文化之外,还有其他样式的文化状态,比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传统文化起源于古代,人类初期对外界自然现象不能理解,用自己理解形成一套初级的文化体系,现如今,科技在发展,人类对自然现象能够理解,但是要结合未来的发展和人类对未来的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状态,在人类的想法和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爱护、继承与承接的重要意义
        1.1经济发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真的是以“刘翔”的速度在全速前进。依据市场经济的建设速度来看,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很滞后了。导致现代人对文化的信念、文化本身的内涵、文化本质缺失,传统文化随之消散在茫茫人海之中。这种情况下,精神缺失,对加强文化修养、爱护中华文化、传承和承载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1.2优化产业格局,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一致论证,文化消费是收入弹性较高的消费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缺口很大,尤其是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更是缺乏。但是,需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被产业化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贾可春教授在《文化产业:我们要产业化什么样的文化》一文中指出,最重要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却不能称作文化强国。当今许多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一味在西方文明后面亦步亦趋;而西方国家却利用我们的文化为自己创造了巨大财富。可见,如果发挥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产业化的背景,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必能促进经济发展。
        1.3维护文化安全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的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碰撞和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和高新技术的支撑使其文化处于优势状态,西方文化对我国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当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时,任何外在形式的防御力量都将会不攻自破,因此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2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固有化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受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是传播形式上存在的困境。新媒体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国内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集中于国民思想教育、政策方针指导上的支持,缺乏在经济政策和社会舆论方面的引导,导致文化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及市场活力匮乏;企业对文化的开发深度不够,行业同质化严重,多数文化企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开发仅仅停留在快餐式文化,用封闭僵化、老套的手段致力于吸引顾客的流量消费,且大多仍以文字、图片、应试教育等基本传统形式广泛存在,缺乏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的创意产品。
        2.2传统文化精神颠覆,娱乐无度
        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使普通大众获得感官快乐和视觉刺激,文化产品呈现娱乐性强、搞笑扮怪、轻松易懂等特点。传统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时,必定须遵守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娱乐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也是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娱乐不是无限度的,更不能以颠覆经典为代价,否则我们将得不偿失。

现如今,颠覆经典的情况并不罕见,如孔圣人被嘲为丧家犬,李白成了大唐第一古惑仔,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这都是对经典的亵渎,是文化信仰缺失的表现。
        2.3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我国传统村落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00余处,省、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00余处。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大多不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只停留在物质文化遗产的缺陷层面,如古建筑、历史文物等。在进行文化保护时,应优先选择具有商业利益和商业行为的相关文化,以求在保护的过程中尽可能带动产业链式的经济发展,许多农村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都会被经济建设取代,致使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对一部分民俗文化来讲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对于有关信仰形式的根基文化来说则非常不利,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初衷。
        3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改进措施
        3.1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接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和智慧,一直教化着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美德从不同侧面教化人们公正、清廉、勤劳、向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与我们培养和建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相符,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
        3.2建立健全政府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是传
        统文化产业化的保障政府作为最大公权力的拥有者和宏观调控的掌控者,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要想解决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首先,建立一套适合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文化体制,厘清各个机构、各个部门的关系,避免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其次,政府应转变职能,积极吸取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适当引入绩效考评制度。另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须加强监管力度,正确处理行政审批效率与行政审批质量的关系。对于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活动和举措,应及时审批,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3有效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
        文化产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运而生在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现代资本运作平台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冲击的当下,传统文化产业是否能打破传统经营格局以新颖的文化创意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主要看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获取、存储、加工、应用和传输能力,尤其是其对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的加工和制作功能,为传统文化产业产品的制作、开发等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品传播途径带来革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利用网络空间的复制和转载功能迅速传播,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结束语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保卫中华传统文化,去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去发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更重要的发展。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璀璨,让更多喜欢国外文化的中国人更能了解中华文化并不是过时的文化,它虽然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它与时俱进,让全世界的人们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能够融入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舞台中。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其本身的重要意义,让我们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洪涛,孙升.传统聚落建筑与空间保护策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6):51-54.
        [2]郑斌.地方民歌的再加工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J].戏友,2018(06):48-50.
        [3]倪崇伟,张笑雨,施爱芹.云数据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8(24):132-133.
        [4]昌平.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环境[N].昌吉日报(汉),2018-12-24(001).
        [5]杨志民.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J].开发研究,2018(06):66-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