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格桑普赤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而多元化化的价值观念给中小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成长与发展。本文联系实际,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路径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融合路径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类新与旧、本土与国外、消极与积极社会价值观念相互碰撞、融合,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一种无序、多元冲突与复杂的状态,从而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受到一定干扰与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无序、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念形态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误解,不利于他们正确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在中小学德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做简要分析。
1中小学德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以及教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是提高学生政治意识形态,推动学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力量。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各地中下学校都开始重视德育教育,一些学校也在探索与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教育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能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能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尽管如此,当前中小学校内仍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青少年不了解、不认同,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国家的发展将面临很大危机。因此中小学校必须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帮助懵懂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运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经过简单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中小学学生对于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了解,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心。很多学生都具有爱国精神与情感,他们希望国家更加繁荣、强大。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具有奉献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善良、乐观、孝顺、懂事等美好品质。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则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问题表现的比较淡漠,一些学生不关心国家命运,不关注政事,有着消极思想与情绪,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不看好。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比较的比较悲观消极,如缺乏进取心,对学习不敢兴趣,也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说脏话、爱打架等等。
        中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是社会经验、政治经验不够,政治嗅觉不灵敏,思想单纯,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言论或是西方思想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难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与信念。且受社会环境、网络文化以及家庭道德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等特征。很多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思维以及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选择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如部分学生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会为社会中的一些美好现象感动感慨,但是也不喜欢看新闻,不关心国家政事。一些学生希望父母能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想要为父母创造更好地物质条件,但是却会在学校打架斗殴,惹父母担心与难过。部分学生希望别人真诚待己,但是在自身利益的驱使或是环境的影响下又会违背诚信原则。

一些学生看似关心政事,以谈论社会热点事件为乐,但关注与谈论的话题却多是与国外有关,而对于我国的政治会议、立法以及各项政策等了解的甚少。
        总的来说,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此学校以及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一个更好的表现与发展。
2中小学德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分析
2.1完善课程建设
        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细化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中。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中小学校一方面需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度,另一方面还需根据学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构建相关的教育课程,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
        当前,中小学最为主要的德育教育途径是思想品德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规律与发展目标均细化了德育教育内容与要求。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各类能力素质为主。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文化,旨在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与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中小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与健全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
        除利用这类显性课程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可利用隐性课程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有意识、有策略地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在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让素质教育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在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体验出发,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与感悟,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感应,达成价值共识,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与效果。
2.2注重学习特性
        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学习的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有很大不同,只有紧紧抓住、充分体现与运用其的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为理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一方面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一方面还遵循价值观学习的特性与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有效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必要之举。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学校、教师应能结合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特性科学制定教育方案,灵活选择教育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侯静.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现代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42-44.
[2]杜洪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学主题班会课的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6):123-125.
[3]符红霞.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才智,2020(16):29.
[4]王梦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J].才智,2020(15):106.
[5]苗睿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