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快的成长途径就是从优秀的教师课堂上不断吸取经验,达到一定积累后,再根据自身优势,调整教学方式,形成自我教学风格。在观课时,我们要关注课堂是否抓住了语文的“根”---听、说、读、写的训练;也要关注一节课是否有亮点,从导入的艺术、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学生的课堂思维训练、教师的基本素养切入思考,会收获良多。此外,课后的教师反思及专家的高位引领也是一种专业素质提升的渠道。
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快的成长途径就是从优秀的教师课堂上不断吸取经验,达到一定积累后,再根据自身优势,调整教学方式,形成自我教学风格。如何通过观课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发展,我想,大部分新教师应该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因此,我将结合“江苏省蓝天杯教学展示”的十节课,系统阐述观课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点。
一、观课堂是否抓住了语文的“根”
语文课程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根”,这是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语文是一种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而语文的能力要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听、说、读、写互为依存,是一个整体。所以,课堂上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这就是语文的根。
听是学习语文的开始。小学生从听开始,在听的过程中学会作出判断。其次,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再次,在会“听”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即“复述”。 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要把儿童放置于有趣、好奇的情境中,离开了情境, 启发、训练的效果就不明显了。一年级王蓓贝执教的《小公鸡和小鸭子》,通过指名读词组,齐读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获得语文能力。
加强学生“读”的训练。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继而读通读懂课文;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方面训练学生,也能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三年级陈诚的《黄山奇松》一课,从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到片段中的长短句交错、修辞手法等写作方法的教学,都为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提供了详细而有效的指导。相反,六年级任敏的《螳螂捕蝉》失了“写”,失了表达方法这一环,课堂就显得单薄,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
不同年段,听说读写的侧重也各有不同。低段侧重于学生的朗读,而中高段则侧重于学生表达、写作能力的渗透教学。
二、观课堂教学是否有亮点
当所有人同时上一篇课文的时候,课堂是否有亮点将直接决定着这节课是否平庸。那么,课堂的亮点可以在哪里呢?
关注导入的艺术。
导入的教学环节,不但是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的保证,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王山花的《三顾茅庐》以课题解疑导入,教学扎实,但难以出彩。陆小娟的《三顾茅庐》以一组关于三国故事的邮票导入,让学生猜测是哪个故事,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检测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程度。而吴雅文的《三顾茅庐》,以“三国人物知多少、三国故事道不尽、三国语言意蕴深、三国计谋妙招多”四句话导入,不但将整节课教学的重点融入进去,还与单元练习进行了整合。浓厚的文学气息,系统而深入的设计,一下脱颖而出。
不同的课文,采用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寓言故事类的课文,可以采用图片猜成语方式导入,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激发,又能够概括出共性,从而导入新课。
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一篇课文选择怎样的切入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自己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并进行整合。在听课时,我们需要看他们怎么安排课堂结构,教学目标在何时采取何种方式呈现。除了关注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有注意时间安排,否则就会出现一节课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不合理状况,使课堂结构不严谨。
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训练。无论是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理论,还是于漪老师的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理念,都有着共通之处,就是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旧知识、灵活运用比较方法、质疑问难等方式来实现。陈诚的《黄山奇松》中,在辨析“枝干盘曲”和“枝干遒劲”、“悬崖”和“陡崖”的意思时,就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理解字词意思。低年段教学生字词时,调动学生旧知识的方法用得很多。
学生的思维训练要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前面的调动旧知和灵活运用比较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如何质疑问难,在学生不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发问,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则见仁见智。任敏的《螳螂捕蝉》从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的对比切入,来感悟少年的智慧。吴小芳的《螳螂捕蝉》以一个大问题“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抓住语言、动作、行为等,立体地感知到少年是个智慧、勇气可嘉、为国分忧的人。
关注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蓝天杯”教学展示的十节课中,教师的知识素养最突出的是吴雅雯执教的《三顾茅庐》。这堂课需要教师对《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计谋、语言特点等内容了解得非常深入。同时四大板块不是生硬地分裂开来,而是有机融合的,且每个板块都有所侧重,有一个核心的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课堂上更直观的是教师的语言,是否清晰明白,声情并茂,具有感染力,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素养。它能够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思维调动起来,产生浓厚的情趣。潘虹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能够呈现优秀的教学效果,与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
三、聆听教师的反思和专家的高位引领
观优秀教师的课是一种微观的学习,而听专家的引领则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聆听教师的反思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及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反思会对所经历的事物或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积累新的经验,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再处理相似的情境提供可行之策。因此,反思是新教师成长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让我们跳出圈子的局限,思维更广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
龙虎塘实验小学在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时,课堂展示选取的是《水》这篇课文。四位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进行展开,再切入“勺水冲凉”这一板块详细解读。常州市教研员朱洁如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课堂设计没有新意,我们要能够独辟蹊径,从大家都忽略的“雨中洗澡”切入,进行精细的设计。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创新教师的思维,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认真聆听,会有另一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