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城市的飞快发展,城市中中小学的建设逐渐进入发展阶段。但是,处在高密度城市条件下中小学校却面临严峻形势,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缺乏、适龄儿童入学数量上升、校园周围环境复杂等因素,对中小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建设用地与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怎样使得合理、高效的空间设计以及功能组织得到实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现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与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对于城市中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当下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核心,正经历着理念的更迭与创新模式的探索。而作为初等教育载体的中小学建筑,在目前集约化城市发展的时空背景下,面临着用地紧凑化与空间创新化、多样化的双重趋势。
1设计理念
1.1开放灵动的“共享”型校园
解决传统学校布局单一、师生交流匮乏等问题,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共享型交流空间。
1.2有机生长的“智慧”型校园
落实智慧化的教学体系;解决传统学校布局停车难、交通堵塞等问题,提高校园安全等级。
1.3宜教宜学的“健康”型校园
为师生提供更加健康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
1.4环境友好的“绿色”型校园
采用一体化绿色策略,构建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
2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2.1主体建筑设计
(1)建筑主朝向需要和本地区的最佳朝向相符合,例如江苏地区的最佳朝向是东南向。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对宿舍、教室、办公区域以及阅览室的朝向要求是比较高的。设计师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功能主体,结合基地所处地理位置,提出合理适用的规划布置方案,保证日照充足的同时,还要使建筑物的通风、采光、隔热、隔声等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宿舍的位置规划,尽量避免和主校门靠近,体现动静分区,营造宿舍安全、安静的休息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对于教学楼设计,现阶段中国普遍采取矩形教室的设计形式,其净深通常采用6.9~7.8m,而长度通常采用8.8~9.6m。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与当地的光照特征相结合,外窗设计要符合规范有关窗地面积比要求等。
(2)对于建筑中日照间距、防噪与防火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精心设计。而且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与校园周边条件相结合并对防噪的距离实施设置,教室的布置满足规范关于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h以及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小于25m等要求。另外,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实施防火间距要求。
(3)主体建筑空的间设计需在满足上述建筑物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和城市规划以及校园的功能分区相契合,重视与现实校园现状条件结合对于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防雷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供电系统实施设计。
(4)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当中需要重视围护构造隔热与环境绿化等方面,可采用挑檐构造、高位百叶窗自然通风、阳台以及结合外廊实现遮阳。而且设计师还需要重视墙体的保温以及隔热性能设计,通过比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来对于墙体实施围护。
2.2办公区空间设计
在传统中小学建筑设计方式下,通常将办公区空间与教学区空间分隔开来,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办公、教学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需求日益增长,这种相互分隔的空间划分方式,容易为师生沟通增加障碍。因此,许多学校在办公区空间设计过程中,打破了办公区与教学区的分隔界限,将各年级、各学科教师的办公室就近设计在对应的教学区中。具体也可以采用组团式、聚落式布局方案,将教学区功能空间与办公区功能空间合理组织起来。同时为了避免对办公与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可以通过设计灵活的隔断方式,并采取隔音措施,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在这样的设计方式下,学生更愿意来到办公室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传达学校的相关指示。因此,对办公区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效率。
2.3教室空间设计
在中小学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方面,主要以教学楼主体建筑为例,对其空间规划要点进行分析。其中,教室空间是教学楼内部的主要功能空间,占建筑总面积的60%以上,除了普通教室,还包括多媒体教室、各学科实验室等。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教室使用性质,分别对其进行规划。其中,普通教室一般采用线性布置方式,利用教学楼内部廊道对普通教室进行串联。单体教室平面空间一般设计为矩形,在线性布局下,首尾连接,统一设计门窗开口方式。在教学楼各部分功能空间中,教室的使用频率最高,需要确保其光照条件良好,通风设施完善,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上课环境。多媒体教室一般采用组团布局方式,对教室主体空间、辅助设备空间进行组合排布,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多媒体教室单体结构特点来看,目前许多中小学采用阶梯式设计方法,或将其设计为六角形、“凸”字形等特殊形式,为多媒体设备利用提供方便。在实验室设计方面,则多采用聚落空间设计方式,构成特殊的实验室聚落空间,并在内部按照各学科实验室进行划分,方便实验室教学管理。
2.4活动区空间设计
教学楼内部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广播室、会议室等,这些空间分别具有不同的活动功能,也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区空间设计通常需要与教学空间分离出来,在特定时间向师生开放。在活动区空间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智能校园管理的设备布置需求,比如在图书室入口空间,需要设置自助借阅系统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为了吸引学生在活动区空间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在具体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比如通过设计新颖的空间造型,区别于普通教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学习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效果。
2.5细节方面设计
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师生,因此,应当始终依照“以人为本”准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细部设计。例如建筑空间设计方面,为了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造成学生发生眩光情况,对于教室的黑板设计方面,应当确保教室前端侧窗窗端墙的长度不小于1m。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m等。除此之外,学生的安全防护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楼梯、走廊与阳台等经常活动地区设置相应防护设施,防护栏净高度应不小于1.10m,并且需确保防护栏能够承载最小推力为1.5kN/m。部分学生下课或者放学之后经常一涌而出,为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室的疏散门需设计两个。对于抗震等级设计方面需要依据中小学建筑特殊的建筑需要,为确保全体学生安全问题,其抗震设防类别属于乙类的中小学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结语
和其他建筑空间设计相比,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需更多融入健康、人文与绿色的设计观念,需设计师更加精心进行设计,创作出人性化、生态性以及现代化的校园空间,彰显中小学建筑的时代特征,使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能够与中小学的教育行政、教学需要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华乃斯,张宇.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教学空间模块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0):60-62.
[2]张涛.当前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77-78.
[3]江磊.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居业,2015(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