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革和实践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7期   作者:马超
[导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当加强对专业技术的研究。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建筑技术的研究上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学校方面应当立足于时代特性,加强社会需求研究,针对性进行人才培养,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技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引言
        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经济社会中已开始出现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谋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已成为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正在思考和开展的工作。目前国内地方院校适时地确立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对接地方产业特点,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办学品位。但如何将这一办学定位有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成为地方院校当前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中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缺乏时效性
        装配式建筑技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逐步在社会中得以利用,可有效改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限于客观因素,教学资源并未与时俱进,教材缺乏对装配式建筑技术最新进展的研究,导致学生无法接收到具有时效性的教育。
        1.2缺乏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专业化研究
        装配式建筑技术兴起于20世纪初,相对传统建筑,其发展历程较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专业化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阻碍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此外,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研究时,缺乏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且实际案例分析具有较大的教学难度,因而导致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专业化研究进展滞缓。
        2适应装配式建筑特点,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
        2.1采用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土木工程学院挑选了一批本专业的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在大三或大四时与装配式建筑企业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可直接到需求单位工作。已连续3年为远大集团、宇辉集团、安徽海龙、宝业集团和安徽建工等企业输送装配式建筑人才。
        2.2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目前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导的师资队伍,具备较强的研发水平及创新能力。合肥本土的各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所缺乏的正是高学历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良好途径,刚好可以弥补建筑企业在创新转型方面的不足之处。科研教师通过申请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既能借助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帮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双赢。
        2.3BIM模型应用
        以BIM三维模型为载体,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装配式建筑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土木工程学院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于2010年开展了BIM技术方面的研究,2012年成立了“BIM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所”、2014年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授予了“BIM应用技能教学示范基地”,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专委会会员单位、全国建筑信息化教育论坛理事会成员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BIM应用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3基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3.1借鉴先进经验,优化课程体系
        在进行专业改革时,可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优化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教学,即整合教学内容,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针对装配式建筑,教师可按照建筑类型进行项目划分,可以盒式装配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增加课程内容,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合力完成一个项目,其评判标准即学习小组能在课程讲学结束后制作一个装配式建筑的模型,并能对其进行阐述,让其余学生作为评委,若哪一组的模型能激发其余学生的投资欲望,便可获得较高成绩。
        3.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时效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推动专业改革的现代化进程。对此,可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并加强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此外,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牵涉的施工软件也应进行专业化管理,例如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有效优化施工流程,并提升施工效率。此外,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信息化思维,提升学生信息处理的速度及信息接收能力,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
        3.3社会实例应用分析,注重教学实践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注重社会实例分析。例如,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教学中,可引入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即让学生通过现代化软件构建建筑模型,进行建筑渲染及建筑成本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实例进行分析,如盒子型模块化装配建筑体系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也可引入MCFTS高层钢结构建筑体系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也可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具体施工过程。在日常教学中,也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性的应用实例。
        3.4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巨大,而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教育方面仍停留在20世纪的水平,已不能满足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缺乏培养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缺乏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师生缺乏装配式项目管理实践平台。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解决将装配式建筑技术融入课堂、各专业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编制独立学院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大纲、建立依托远大学院B-learning平台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教学平台、建设装配式实训基地的问题,通过加入软件应用与强化模块、实践模块及竞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培养目标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思路是通过深入设计院和施工现场,了解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需求,结合最新的装配式技术,各专业课程教师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课程进行协商探讨,合理规划装配式建筑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装配式知识的合理衔接,有针对性地改革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根据教改后学生及督导专家的反馈结果,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结语
        装配式建筑具有低成本、低污染的优势,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教学,应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分析,加强对环保技术、施工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从课程体系出发,再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优化改革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从而全方位地促进教学改革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翔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探究.河南建材,2019(05).
        [2]刘兰兰.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分析.住宅与房地产,2019(27).
        [3]吴东岳.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校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模式研究.教育现代化,2019(68).
        [4]赵彬,肖芎.基于BIM的高职院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建筑教育.高等建筑教育,2019(6).
        [5]崔建华,夏珊,丁克伟,等.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
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安徽建筑,201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