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纽带,是城市公共空间最为活跃的区域。在城市滨河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地域性应用是当前设计浪潮后滨河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本文探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建设问题和场所感营造的方法,期望对今后滨河项目实践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河景观;地域性;场所保护;生态
受现代主义浪潮的影响和西方设计的思想,国内诸多城市的规划发展、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景观设计等常常拘泥于对空间表象的塑造,忽略了对城市特色、地域环境面貌和当地文化的深层次探索,不仅导致了地域特色消失、历史文化匮乏等城市问题,让现代城市滨河区域越发地变为一个缺乏归属感的纯粹空间,难以让人认同,城市滨河区域的场所精神缺失。
1 滨河景观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
许多哲学家、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总结经验,创作出关于合理处理滨河环境和工程类的书籍,研究成果颇丰。当代滨河景观设计实践方向的主要表现,首先是由规则式风格向自由式方向转变,与中国园林中“尊重环境的自然水达到天人合一”的观念越来越融合;滨河景观的设计理念的推广,使人们对滨河景观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河景观也不单单是生态的自然环境空间,而是运用景观小品、建筑、水景等与大地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作过程,也是运用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处理的创意文化展示场所。滨河景观设计要依附当地的地域文化,从河流的历史变迁到城市的发展历史,包括城市的地域条件、传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提高滨河区景观的质量和树立城市新形象。
2 滨河景观规划建设问题的提出
河道整体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和生态意识的缺乏,对驳岸的生态体系的忽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人们对河流和湖泊进行了各种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使自然河道硬质化,河堤截弯曲直,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系统破坏,水质恶化,甚至河流断流等。人们也因为面对残酷的现实而远离和弱化滨河区域,是滨河区域环境逐渐退化。滨河区域的景观空间规划单一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识别性缺乏,河道的历史资源和地域文化要素的应用不足。长期以来,滨河区域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缺乏保护意识,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滨河景观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滨河区域空间环境的规划不完善,周围开发的旅游区域、建筑体量、绿地配置等总体的协调性,滨河景观的空间布局形态缺乏从滨河区域整体上考虑。城市滨河景观中场所意义体现的作用?
3.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城市滨河景观的构成要素,决定了滨河景观特色的塑造既要体现尊重“自然规律的设计”,建立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的特点鲜明的滨河生境;又应体现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扬,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和“地域性”。?
3.1 对民俗风情的展示?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历史沉淀,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与地方特色。展示民俗风情就是展示地方特色的历史底蕴,景观设计应该是现代技术与地域特色完善地结合,应强调工程建设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选题。如都江堰的水利景观建筑:使用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设计元素展示了都江堰的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工程载体的特殊人文符号,抓住这些符号,就突出了地方特色;对能展示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的史实和传说,应认真考证、分析,去粗取精,真正把握其内涵,调动一切手段进行展示,人文其内,景观其外,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
3.2 对地域文化的运用?
文化是历史沉淀,是一个城市的土壤,景观设计师应当尊重当地文化,设计师就是要理解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的文化背景,融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来做设计。只有融入城市才能设计出动人的作品。在现代城市滨河景观设计过程当中,要始终把握地域文化这根线,它始终贯穿着方案的构思、形成到成熟。一般来讲首先去找一大堆资料,东挪西凑,只要满足了功能,形式感好的东西就毫不客气的往上搬,结果东西出来了,也能用。虽然也不算难看,但怎么看都似曾相识,怎么品也品不出当地文化的味道,原因很简单,失去了本土精神、本土文化。只有准确把握住了地域文化这一点,充分理解它,再将其外在的形式展开,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作到既有外在形式的美感,又有着深刻的内容和底蕴,从而创作出经典的设计作品来。?
3.3 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
滨河景观设计在形式上要注意追本溯源,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挖掘地方特色以及历史、文化、民风,融入地域文化的内涵。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创新,使其既与传统文化相承,又能符合当代特点和时代的精神面貌。把本来不合理的地方改造为合理、把无序的地方改造为有序,当然还有乱中求序的做法,这只是手法上的问题,目的都是想办法将设计对象整理得有条理、有次序、方便、好用,这是做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精神、文化内涵入手。从文化的角度看不管是居住景观还是厂区景观、乡村景观还城市景观、广场还是公园,都有它自己的地域性,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城市不同地段的景观还要参照周围的环境和风格,脱离了这点,无论做得多漂亮,都是不协调的设计。?
4 滨河景观遵循的原则
4.1 文化、生态可持续原则
“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第一批景观设计师们倡导自然生长的规划环境,尽管有些局限性,但遵循环境的自然性。直到生态景观学理论的提出,设计领域有了设计生存环境的准则。所谓文化、生态可持续性,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情况下各种文化、生态元素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文化传承地位和生态关系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但可持续性的含义远远比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保护范围更大。
4.2 场所构成原则
景观元素所围合的场所包括体量关系、尺度关系和组合关系,场所空间环境的受众群体是人,场所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滨河景观的最终展示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人对环境体验感受,不同职业的人对场所的理解不同,使用场所的舒适感和优越感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对环境和场所的评论。
4.3 亲水互动原则
亲水活动的构成元素包括人、植物、水、驳岸,合理的亲水活动从体验、形态、层次、空间、视觉等方面凸显了水体与驳岸、水域和陆域的连接效果。不单是简单过渡水陆交汇区域的空间,正确把握好城市绿地系统和滨河体系的相互渗透关系,使陆域的延伸和水域的衔接更为和谐和整体性。
4.4 地域文化支撑原则
城市滨河区域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发源地,河流造就了周边富饶的大地和丰富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资源。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滨河景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当代滨河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支撑,历史传统与艺术内涵表达增加了滨河景观的审美和文化涵养,也是与全球化设计潮流相对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5 总结
在今后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滨河区域的特色,提升滨河区域的公共环境质量,如何延续城市地域文脉,如何把握陆域与水域的互动关系,成为滨河景观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体现场所感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正是对上述所有问题的一一回应。坚持以体现场所感的地域性滨河景观设计为主线,注重形成城市特色滨河区域,使城市滨河景观和城市整体规划和谐自然。
参考文献
[1]李麟学.城市滨河区的可持续发展探讨[M].泛亚热带地区建筑设计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滨谊.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