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莫凡
[导读] 教育的贫困是最可怕的贫困,扶贫政策不仅要在经济上落实
        [摘要]: 教育的贫困是最可怕的贫困,扶贫政策不仅要在经济上落实,在乡村学校教育上要更为体现。从教育出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的根本问题。现在是个靠文凭吃饭的社会,一个人的思想教育文化水准贫困,与之相关的这个人的经济水平就相对较低。教育扶贫可遏制隔代贫困传递,是最直接最根本最有质量的扶贫政策,应将更多重心放在教育扶贫中。政府应加大教育扶贫中资金的投入。在师资、设备设施方面学校应充践着重管理,社会组识也要涌跃参与其中,有利于教育扶贫的推进发展。此文就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和致贫原因,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学校、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策略、路径分析
        [前言]:我国正在脱贫的道路上前行,然而一些乡村地区学校仍处于贫困状态,没有老师愿意下乡支教,没有先进科技设备提供学习,科目较少等无法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精准扶贫不仅是要在表面上给予物质的支撑,更是要对精神的丰富。从根本上解决致贫原因,就要从教育入手。提升教育质量对教育扶贫,让更多人有能力自已走出乡村向外面的世界发展,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心,精准扶贫是针对原有的扶贫体制进行修补和完善。扶贫要有精准度,做到对症下药,给予真正需要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因此校园教育脱贫极为关键,明确乡村学校教育不成功的主要因素、社会相关人员共同帮扶,找准扶贫方向,使得乡村学校助力精准扶贫更为有效更有质量[1]。
1.贫困乡村学校现状
1.1师资不足
        为了更好的发展,老师大多不愿下乡发展。所以造成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完善,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有主见、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老师太少,因此学校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被影响。
1.2教学设备跟不上
        大城市中的学校都有多媒体设备、有塑胶跑道、有电视机、有触屏黑板等。这种途径不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能快捷方便的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相对于这些好的学校,乡村学校显得低端,不能为学习课题提供更好的条件。
1.3科目不足
        因为教育规模小,师资力量不够,老师专业受限,不是全部科目都能教,导致教学类型单一。对于美术课、体育课这些需要创新需要思维的科目,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没有美术课、没有舞蹈课、没有书法课、没有音乐课......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不能全面的发展,失去了灵动活泼的样子[2]。
2.乡村学校助力精准扶贫的意义
2.1乡村教育扶贫的概念
        乡村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对乡村低层群众进行更高质量的教育,使乡村学生学到的更多,知道的更多。通过更科学先进的方式提高思想教育水平,提高道德意识。利用科技文化知识改善乡村学生的认知,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脱贫。
2.2乡村教育扶贫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穷’和‘惠’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想,还是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做打算。现在是个看文凭的时代,学习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历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大。国家对乡村学校教育施以援助之手,从教育抓起,扶贫必扶智,可助乡村人民走出乡村,向外发展。
2.3现阶段扶贫教育阶段的成效
        现阶段对乡村的教育扶贫是向乡村学校拨款,翻新校园环境,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向往更大。通过针对性实施对乡村教育的扶持,乡村教育的改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对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设立贫困补助,使得每个孩子上得起学。积极响应下乡教学,引入更多的老师,扩大师资力量。尽管和大城市之间还是有差距,但教育基金和资源已经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在大学就学方面,各高校都加大了对乡村学校的招生力度。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增加了对乡村学生的招生计划,建立了专门的贫困学生贫困补助体系。

让更多品行兼优的学生不会因为家境贫寒读不了书,摆脱贫困的困扰[3]。
3.教育扶贫中遇到的阻碍
        尽管乡村学校精准扶贫政策已经实施但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也越来越雄厚,但是仍然很多学生选择去城里读书,不愿呆在乡下的学校。导致乡村学校的教育规模越来越小,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老师的流失。很少会有老师愿意下乡教学,都希望往城市方向发展。乡村学校的课程内容单一,幼儿园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尽管有了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仍然是在乡村幼儿园教学,经济条件落后,家长也不是很清楚幼儿教育的概念。所以在上小学时,孩子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乡村学校的学习理念也偏差,老师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学好知识考上好的学校就行。殊不知在以后就业时,考验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还要考验应变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方面,老师不能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教与一些本领。
4.教育扶贫政策路径分析
4.1注重对贫困学生物质支持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乡村不仅是学校贫困,有些学生也处于贫困状态。政府除了对学校的贫困支持,还有对学生的贫困支持。物质贫困一般表现为家庭收入不高,虽是义务教育,有些学生可能还支付不起书本费,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能支出生活需要。对于这些学生,国家要给予帮扶,颁布相应政策,在物质方面给予直接缓解。以这些学生为对象提供贫困生助学基金,免住宿费,免费营养餐等,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必为了钱而着急。这点在印度国家表现极为突出。印度规定将财政布施偏向于弱势儿童群体,为小学生提供黑板、图书、图表、地图等学习工具。还为1-5年级学生提供有营养的免费熟食,对特定学生还提供免费住宿和食宿。通过财政支持和物质补助,确保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受影响,教育活动得到保障。但这也只能缓解教育困境,不能实现实际的教育平等。
4.2校园教育资源扶持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各种教育设备也一次次的创新。不仅有了多媒体,还有了触屏电脑黑板。但在乡村地区的学校连网络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脑根本没有用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设备的要求也要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也在更新换代,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一些贫困地区也会因为资源配置的缺乏,而教育质量落后。都是公立学校,政府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在乡村学校也设立教学资源配置均衡,互联网、多媒体等也应用到乡村学校中,全体学生无差别对待。不断缩小城市校园和乡村校园的差距,使得乡村校园也配置齐全,实现优质教育[4]。
4.3个人发展教育扶贫
        尽管学校资源配置已经齐全,学生不需考虑学习资金问题,但是学生对于个人学习的观念还是不够强大。学习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它耗时巨长,消耗资金巨大,但它是终身的保障。但扶贫对象在学习能力,身份认可上太不自信,自我贬低。他们当中很少人走出身边的环境,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好,却走不出自己的生活圈。只有少数靠学习走向外界,大多数缺乏实际行动。老师应该更多的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学生增强对外界的向往,愿意为得到更好的生活奋斗拼搏。学校也多样化,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往学习[3]。
结语:综上所述,乡村教育扶贫政策要遵循公平共正的原则、重视对贫困生的补偿、提高师资力量和完善教育设施,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兴趣的培养,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会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
[1]许超、杜方方、颜玄洲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教育扶贫困境与路径探讨 [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 (04):27-30.
[2]王瑜、叶雨欣 多维贫困视角下教育扶贫政策逻辑探析 [J] 基础教育 2019 (02) :10-16.
[3]李明轩 基于多元主体视域的教育扶贫问题探析 [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 (03):123-125.
[4]陈恩伦、陈亮 教育信息化关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2):58-62.

作者简介:,莫凡 ,1978年,男,壮族,广西河池市环江县,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思恩镇陈双小学,研究方向:1.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2.农村小学与教育扶贫;3.留守儿童教育。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广西河池市环江县,547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