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企业若要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应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改善工程施工质量,打造建筑企业的良好声誉。该形势下,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论述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要点;针对如何提升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旨在打造优质的建筑工程。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
1.1现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施工通常含有几个不同的分支项目,这种情况导致不同项目之间人员分配以及施工物品摆放较复杂,因此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现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产生的突发状况也较多,这些突发状况和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施工工程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建筑施工工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
1.2管理难度大
建筑工程施工与普通的工程施工不同,它具有施工工期长、施工开工急,施工影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意义重大同时难度也极大,因此施工相关单位应该对施工技术管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3 逐渐呈系统化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安全关系密切,近年来也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现如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越来越系统、专业,同时施工企业自身也逐渐意识到施工技术管理对其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对原有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都明显加强了建筑企业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要点
2.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直接影响整体混凝土工程项目的质量和稳定度。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泵送、浇筑以及养护三部分内容,其中混凝土泵送和浇筑决定了混凝土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质量,必须要保证混凝土泵送的顺畅和浇筑的合理性。首先需要确保混凝土输送管道的平直顺畅,从而使得混凝土能够有效泵送出来,为后续连续浇筑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泵送管道如果需要转弯则需要保证转弯处的接头足够严密,并在转弯处尽量降低泵送速度,避免空气进入混凝土受料斗而造成阻塞问题。其次,要注意振捣作业流程的规范性以及振捣标准的判断,在进行混凝土振捣作业时,要求振捣棒能够插入混凝土五公分左右,注意振捣的均匀性,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有浮浆产生,而且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是提高混凝土使用寿命,保证混凝土使用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之后,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比如浇筑完毕之后可以通过外部浇水的方法来保持混凝土的水分,避免出现干燥开裂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覆盖塑料布和麻袋的形式,避免内部的水分蒸发而引起裂缝。与此同时,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内外温差过大而影响内部应力状态,增大裂缝发生的概率。需要加强对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避免出现收缩反应而产生裂缝,保证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
2.2 地基工程施工技术
地基工程施工水平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的安全性,稳固的地基是保证后续各项建筑技术顺利应用的前提。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地基施工工程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科学的地基工程施工技术,保证地基工程施工的稳固性。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可靠的现场调研活动,明确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状态,合理开展地基工程施工工作,选择适合的地基施工方案。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遇到软土地基时,由于软土地基压缩量较强,强度比较低,包含一定的有机物质,容易出现沉降和地基位移的问题。在地基建设期间,首先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一定的处理,利用塑料排水板或者砂井进行加固作业,加快软土地基中水分的排出,提高地基的强度。同时,在软土地基处理活动中还可以采取换填垫层技术,挖出部分软土地层,并用其他的材料进行填充,从而可以提高整体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2.3 钢筋施工技术
众所周知,钢筋是建筑结构中不可替代的材料,它起到了支撑整个建筑框架的作用。因此,钢筋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为了保证钢筋施工的质量,首先钢筋的材料选购阶段要向合格的制造商进行钢筋采购,在材料入场时应该对产品的“三证”进行核对,接着按照建筑企业的相关要求对钢筋的外观和性能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合格的予以进场使用,对于检测不符合标准的钢筋,坚决不予许投入工程使用。其次,入场的钢筋应该及时进行整理摆放,并保证储存环境,要注意防湿防潮。第三,在钢筋进行施工使用时应该对钢筋的外观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腐蚀严重的现象应该进行上报,经监理监测同意后方可以在工程中使用。如果是受拉钢筋,那么必须要对其进行焊接,如果是受压钢筋或者非主力钢筋则应该进行绑扎,在绑扎过程中要注意钢筋间的搭接长度,对于无法判断钢筋是受拉还是受压可以全部按照受拉钢筋处理。
3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3.1 逐步完善施工管理机制
分析当前我国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来看,绝大多数的施工现场管理不足都与缺乏系统科学的施工管理机制有关,建筑工程行业仍然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低下,很多管理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规定进行参考,导致执法不严和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各项管理活动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施工现场存在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影响施工项目的进展。因此,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机制已经刻不容缓,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要求以及实际项目开展情况。经过专家研讨、实地调研以及应用探究,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机制内容开展管理活动,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2 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
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建设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系统的勘察,并根据设计人员所提供的图纸、工程承包合同、调研结果以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规范标准,制定科学
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书,从而可以为施工工程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施工计划书所包含的内容有建筑工程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工期规划,施工进度的安排与控制,各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控制事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每个部门施工的具体工序和具体工艺,所需要使用的材料与设备,施工方法等。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能够保障施工活动的顺利推进,提高施工工程项目管理质量,使得各项施工技术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3.3 重视材料质量与设备质量管理
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基本条件,材料质量的达标是保证工程项目最终质量的前提。材料质量的管理主要从原材料质量、半成品质量、成品质量以及结构件质量等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相关部门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以及设计方案合理制定科学的材料使用计划,确定材料应用的数量以及材料使用的规格与型号。对于一些特殊材料来说,采购部门需要提前明确特殊材料的应用范围以及质量要求,及时联系生产商定做。当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一次采购的材料种类较多时要具体标识出材料的型号、厂商以及品牌,以简化材料应用流程,为后续施工活动提供方便。其次,还需要实时追踪材料的使用情况和剩余量,结合材料出货单对比施工进度,确保每一项材料的应用都有据可查,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材料成本,提高建筑企
业的经济效益。不同种类的材料需要分开储存,在材料采购之前结合材料的性能,设置合理的存储场地,避免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材料浪费的现象。
结语
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复杂度越来越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增大了协调管理难度系数。因此,需要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施工中潜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兴国.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18(19):84.
[2]唐永忠.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门窗,2019(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