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王成
[导读]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挑选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部等各个科室接受治疗的210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均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用药指导,干预组采取药学干预指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患者临床用药采用药学干预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同时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还能够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干预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服药依从性;
        分析全球患者死亡因素发现,不合理用药占据了极大一部分比例,由此合理用药引发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浪费药物资源的同时,增添了患者的负担,同时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病情康复。就目前我国临床诊疗来说,尚未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同时受到资历、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生与药师存在一定观点分歧,使得不合理用药情况表现更为突出,由此要求落实用药体系的完善,强化临床监督管理,以免引发不合理用药情况,减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此,本文随机挑选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部等各个科室接受治疗的210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部等各个科室接受治疗的210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均分成常规组(105例)和干预组(105例),常规组男女比例60:45,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3.7±2.4)岁,其中骨科20例、心内科22例、消化内科30例、普外科33例;干预组男女比例62:43,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3.9±2.8)岁,其中骨科22例、心内科23例、消化内科29例、普外科31例。通过以上基础资料可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满足相关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处于18岁及以上;无沟通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精神异常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即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干预组给予药学干预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病症情况、药物过敏史,以及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明确药物注意事项,面对患者疑问耐心解答,保证患者充分了解药物相关信息及正确使用方法。②全面分析、整理药物不合理使用相关资料,包括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当、配伍不当、使用不当、重复使用等内容,明确诱发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规避策略。③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患者治疗过程,包括临床用药指导、查房、会诊等,不定期的抽查不合理用药情况。然后依据患者病历信息、病情分析、药物处方及使用情况,评定药物使用合理性。针对不合理现象则需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共同探讨治疗方案,及时更正用药不合理现象;此外,护理人员需明确药物使用顺序,避免药物配置出错等问题的发生。④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药学培训,其中包括常见药物种类、药物使用间隔时间、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安全用量、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不合理用药危害等内容,尤其是对于抗菌药物,需展开专门的培训,由此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观察指标:采用院内自制问卷调查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依从性越好;明确所有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当、配备不当、使用不当、重复使用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开展本文研究数据分析,(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测;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数据分析P值如果小于0.05,则说明符合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一:
      
        比较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发现:干预组无指征用药0例、药物选择不当0例、剂量不当1例、配备不当0例、使用不当1例、重复使用1例,发生率为2.86%;常规组无指征用药3例、药物选择不当2例、剂量不当2例、配备不当2例、使用不当4例、重复使用2例,发生率为14.29%;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χ2=7.842,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药物治疗是临床疾病控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不仅用法简单,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药物多样化,品类不断增多的当下,临床常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使得患者治疗受到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容易诱发各种副作用、并发症,增添患者痛苦的同时增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2]。当下,医院不合理用药主要体现在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当、配伍不当、使用不当、重复使用等方面,由此引发的不合理用药概率高达25%,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分析本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诱发因素发现:护理人员用药操作不规范,医生药物选择、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以及依据经验给药等原因均为诱发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患者不了解药物,未遵医嘱合理用药,服药依从性差等也是引发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所以,临床药师针对临床用药展开药学服务干预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临床药师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药学知识,包括药物配伍、药物效果、药物特性等方面的内容,充分用于临床用药中,有助于保障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整体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3]。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药师应用药学干预指导不仅让患者掌握了药物使用相关知识,还让患者明白正确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由此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减少了擅自停药、自行更改剂量事件的发生。同时,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药学干预指导的应用有助于增进医护人员对联合用药、药物配伍、药物合理使用等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促进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治疗疗效,促进其康复。
         总而言之,药学干预指导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保证药物安全合理使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石艳岳.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08):85.
[2]李翠丽. 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事件的药学干预效果及其对治疗满意度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 2019, 016(002):275-276.
[3]黄俊.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