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王巧园
[导读] 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钢结构工程施工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钢结构工程施工,而钢结构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监理单位和施工组织缺少对施工质量控制的关注现象,监理人员缺少对钢结构安装知识的把握程度,缺少对加工知识的了解,无法对钢结构实体质量进行控制,使得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加之施工队伍专业素养不足,钢结构施工队伍中大量存在亲属关系,监理人员缺少专业素养,监理效果受限,对施工质量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所以必须对钢结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解决常见问题,以促进钢结构施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钢结构属于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在进行住宅区、商品房、生产厂房的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由混凝土建造向钢结构建筑转化。钢结构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监理单位监管力度不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问题、钢结构工程施工误区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对钢结构施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依照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结合专业人士对钢结构工程的讲解,分析了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施工图纸审查问题
         (一)无法落实审查意见
         施工图纸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待审核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且必须由专门的审查机构盖章以确保图纸可应用才可依照图纸进行施工。但是实际施工图纸审查过程中,盖章确认的图纸数量占据极少数,也有部分钢结构工程设计企业忽视审查意见的相关内容,依据自己意愿对图纸模式进行变更,导致钢结构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未盖章的情况时有发生[1]。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建设图纸审核的内容并未在实际施工中体现,直接导致图纸应用与实际施工相脱离情况的发生,影响图纸的正常使用。除此以外,部分企业单位缺少对施工图纸意见审核的重视程度,审查后的文件不能及时向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下达,直接导致钢结构施工工期延误、施工先于图纸审查结果等情况,直接利用未审查的图纸开展建筑施工,进而影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所以监督机构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必须对工程进行申报,监督并提供对应的审查意见,为保证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能够合理采取措施对相关工程质量进行控制,保障图纸能够严格落实审核,以确保审查后的内容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被落实。
         (二)优化后的图纸未重新送审
         大型钢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缩减建设成本,经常会对工程施工报价进行降低,以此获得建筑建设的权利,钢结构施工企业在此过程中会修改审查合格的图纸结构,尽可能的减少钢材料的应用量,并依照修订后的图纸开展实际施工,对钢结构进行安装,即使对图纸进行了优化,也对原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为保证钢结构的安全性,必须对结构设计图纸进行优化后,再次送检,审核合格后方可应用[2]。
         二、施工中存在的缺陷
         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柱脚部位出现问题的几率最高,柱脚部位问题以螺栓定位不准确,预埋位置不合理,混凝土短柱并未预留抗剪键槽,柱脚板以下间隙无法进行有效填充等多种问题为主,下面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一)预埋螺栓定位不合理
         预埋螺栓定位不准确属于常见问题,将直接对柱脚板产生影响,导致后续需要对柱脚板进行扩孔干预。分析预埋螺栓偏位的发生原因,首先,由于测量存在误差,测量的误差包括每一次进行测量的误差和前后两次进行测量的误差;其次,浇筑过程中的移位问题,在浇筑过程中,大都以机械化方式进行浇筑,而机械浇筑干预过程中混凝土的流动速度快,流量较大,会对模板产生极大的冲击力。最后,混凝土的模板存在四周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模板的各个边所受的力度影响不均衡,受力偏差较大,直接导致模板形状已发生变化及模板为宜,还会对螺栓的整体位置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螺栓倾斜情况时有发生[3]。


         (二)抗剪槽或者抗剪键遗漏
         在工程监督过程中,抗剪槽和抗剪键遗漏属于常见现象,依照承受的拉力值对柱脚的锚栓的受拉力度进行计算,可忽略不计锚栓的水平力承受,若是不能进行抗剪槽或者抗剪键设计,柱底剪力会受到吊车风荷载力、水平地震荷载力和侧向风荷载力等力的影响,柱脚锚栓承担着所有的荷载力,对柱脚锚栓产生破坏作用。若是想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提升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强化监管质量,确保钢结构的实际施工能够与图纸内容相对应,加强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审查工作。
         (三)二次填充柱脚间隙
         混凝土柱的顶尖与柱脚底板之间存在空隙,设计要求空隙数值应保持在50毫米,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空隙过小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导致灌浆料的难度增加,影响灌浆料的填入和填实[4]。除此以外,在进行二次灌料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能够高出一个等级,且二次灌料的强度比较高,用料的量比较少,在现场工作中很难进行强度和实际配合比的控制,所以二次灌入料的密实程度和强度均有所欠缺,为降低这类问题的发生,必须二次对物料进行填充时,选择强度较高的自流平成品进行,以完成灌浆料的过程。
         三、焊缝处理问题
         (一)焊缝形变大
         若是焊接变形情况无法有效控制,将直接导致焊接H型钢梁及钢柱端板的过程中,出现平面翘曲情况。在对翘曲的端头板进行拼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接触面紧贴能力差的情况,对构件的正常受力性能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的钢构建筑企业,其能够对焊接情况进行较好的控制,为了降低焊缝形状变化的可能性,首先,可以对焊接顺序进行合理选择,以降低对称焊接情况的发生,若是焊缝比较厚,可以采用分层焊方式进行干预。其次,可以对与焊接变形的方向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留。再次,对焊件采用专业的胎具和夹具进行固定,在一块刚度较大的支座上余弦固定螺栓。最后,进行加热矫正。
         (二)焊缝探伤检测技术未达标
         一级焊缝的探伤应保持在100%,二级焊缝的探伤应保持在20%,但是实际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探伤的数据检测值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尤其是对二级焊缝的探伤情况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影响检测数量,无法使其探伤符合相关要求。但是当前众多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及检验人员无法对这一规范内容的实质进行了解,无论什么种类的二级焊缝,均不会现场焊缝还是工厂制作进行区分,将其统一称之为探伤总条数的20%,对最终的检测数量产生严重影响[5]。所以在实际进行焊缝探伤检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技术力量薄弱,自身缺少焊缝无损检测能力或者缺少第三方进行焊缝探伤检测的企业,产品必须由第三方经专业探伤检测后在进行应用,若是自身具备探伤检测能力,可依照GB50205值班费的5.2.4条要求进行自行检验。
         四、结束语
         利用钢结构设计施工规范体系,分析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合理控制措施,并对钢结构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优化施工过程,合理监理施工内容,以促进钢结构施工质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马腾达. 浅析监理对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 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 2019(2):00102-00102.
[2]赵永丽. 高层建筑主体钢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及监督要点[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13):123-125.
[3]党文涛.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18):2123.
[4]邓亚飞. 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结构安装的技术探讨和质量控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8, 000(011):12.
[5]秦楠. 浅谈监理工程师对钢结构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策略——以某厂房工程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9, 000(015):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