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各地区正在积极的修建老旧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技术,一方面解决老旧建筑存在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增强老旧建筑的稳定性,延长老旧建筑的使用寿命。现阶段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技术种类较多,根据加固需求分为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截面加固法等,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可以增强老旧建筑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世界各国大部分的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一些房屋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建筑物和建筑物的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建筑物的建造不仅必须做好初步设计,而且还必须评估结构破坏的程度和工作过程中的破坏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以改善建筑结构的性能并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使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可塑性,耐火性和耐用性的特征,但是在洗礼的时候倾向于破裂。为此,在住宅项目的建设中,必须结合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以加强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的应用分析。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加固的注意事项
由于结合原有建筑工程的承重,最终将加固施工方案确定为分离式外套钢结构体系,因此需要对加层部分进行新建地基,为了保障施工中不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地基产生影响,需要使用独立的地基。基底混凝土结构表面各种影响黏结的材料必须用角磨机打磨干净,混凝土结构表面打磨生成的粉尘必须清除干净。如果采用高压水清洗,则必须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混凝土结构截面恢复的工作。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各种缺陷需用专用修补砂浆修复平整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如果钢筋裸露或有锈的现象存在,则必须先对钢筋进行除锈处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新旧交接层的施工质量,将它们形成合力,形成合力受力体系。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现场的管理,因为建筑加固施工不同于新建建筑施工,其加固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要求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尤其是在钢筋焊机过程中,要避免焊接的钢筋接触酸性物质,影响钢筋的性能。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技术
2.1结构加固的操作流程
在建筑结构加固的准备阶段,应全面分析老旧建筑应用加固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内容包括材料的质量、力学性能以及承载能力等,以便在施加加固方法过程中,可以避免加固后的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以分析材料的质量和力学性能为例,通过二次检测和评定,既能获得准确的数据,使数据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特点,还能避免使用到与加固方法不相符的材料,从而提高建筑的加固质量。
2.2外包钢加固法
使用钢材包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周,利用钢筋加固混凝土结构,使钢筋与混凝土形成框架结构,一方面提高构件表面的抗弯能力,使混凝土结构处于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钢筋形成稳定的工作平台,方便结构的加固施工。现阶段建筑加固施工采用外包钢加固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干式加固法,另一种为湿式加固法。湿式加固法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而且广泛应用在截面受限、表面温度低等结构上,但是应清理混凝土结构上的腐蚀性物质,并且施工人员对钢筋框架要做好防护。
2.3预应力加固法
借助构件外部预应力和钢拉杆结构加固混凝土结构,称为预应力加固法。在应用预应力加固法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特点,若混凝土结构受外力影响出现弯曲变形,导致混凝土结构正面承载力出现问题,可以使用预应力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主要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斜截面和正截面结构,使上述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荷载能力。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加固技术应用
3.1增大截面技术
该技术是直接加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主要思想为扩大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截面积,并基于原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适当增加钢筋结构,进而有效提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度以及建筑结构的强度。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主要适用于那些受压结构以及受弯结构,应用效果显著,并且施工较为简单。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该技术在提高框架结构强度的同时也会增加框架结构的体积,进而框架结构的占据空间以及自身重量均会相应的增大。
3.2混凝土置换技术
混凝土置换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直接加固中也较为常用,该技术的核心思想为清除掉原有结构上不合格不满足施工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然后对于清除部位重新进行混凝土浇筑,进而提高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在具体应用中混凝土置换技术主要应用于那些施工不达标或者施工后遭受外力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确保重新搭建的结构模板与原始的结构尺寸以及原始结构的建筑材料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搭建的结构模板与原有的结构有效结合到一起,提高框架结构的综合强度。此外混凝土置换技术的施工工程量较大,在施工完成后的养护时间较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项目的工期。
3.3外粘型钢技术
外粘型钢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加固技术,其核心思想为在原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表面再形成一层外包形的钢骨架。外包形的钢骨架的形成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原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部出现结构变形,另一方面能够显著提升整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度,提高框架结构对于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外粘型钢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施工工期相对较短的建筑工程,该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起到快速的加固作用[3]。需要注意的是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钢材,因此施工成本较高,同时钢材耐高温性较差,因此该技术形成的外包形钢骨架不耐高温,如果发生火灾,钢骨架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坍塌。
3.4粘贴钢板法
与外粘型钢法类似,粘贴钢板法的主要施工原材料也是钢结构,但是与外粘型钢法不同点在于,该方法所采用的黏结剂为粘胶剂,这样在钢板相互黏结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贴合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使其可以替代原来的受力结构,成为新的承载系统,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结构应用的稳定性。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该加固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受拉力或者受弯力较强的结构,经常用于混凝土梁体结构的加固。但是与外粘型钢法类似,结构容易受外界温度和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数量也在增加。在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工程当中,框架结构设计的合规性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应用效果。通过采取合理的加固方法提高框架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对于提高施工过程的有序性、加快工程施工速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令心,王财权,刘洁平.翼墙加固方法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S2):16~21.
[2]黄建锋,朱春明,龚治国,张富文.增大截面法加固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12):9~17.
[3]曲哲,张令心.日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4):61~74.
[4]《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中国公路学报,2014(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