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逐渐成为现下时代的主题,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区域内部经济以及系统内部的各个模块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素。下面,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路径作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过多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导致一系列“大城市病”的发生,城市高度发展的背后也蕴藏着严重的三大危机。首先是环境危机。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极其严重,在高强度的生态压力下,出现一系列诸如城市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噪声污染、交通严重堵塞和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其次是经济危机。城市建设的极度高速化导致城市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导致钢筋对矿石及煤炭等资源的粗放型的开采,同时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高度依赖。最后是社会危机。当前,我国的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增加,这样的后果是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情感的淡化,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极度缺乏,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党的第十八大会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做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1建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也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更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提到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正逐渐城镇化,消耗大量增加,人口大量的从农村流向城镇,而我国也在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生态的倒退和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未来,大小城市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以建立生态城市为主线,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某县的湖域治理为例,分析如何将治理与生态城市相结合,共同促进城镇的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2.1改变工作模式,促进政社联合发展
就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来看,普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完成,在工作目标的压力下,政府部门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自身可获得经济收益,而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内部的主要支撑点,其主要希望便是拥有良好的生活,而其前提则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出现政府发展目标与社会群众需求相互背离的情况,这是政府单方面规划所存在的严重弊端。促进政府以及社会群众的深度交流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核心条件。事实上,人类发展至今,专职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部门或者系统并不多,但是城市却仍旧能够保持有序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内部存有既定市民关系的维护。
由此可见,引领现下社会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实现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诸如城中村改造以及废气排放、工业园区的设计等等均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政府在开展此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度考量公众的诉求与需要。
为了促使人们自主地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强化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培训,确保与居民对话机制的建立,引领人们明确自身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尽可能地推行有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条例,用以保障政府与群众能够相互监督;最后,广大人民群众将在社会契约的前提下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历程中,用以保障自己的个人权益。
2.2建构政社互动的城市规划体制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规划体制,在压力达标型体制下,政府部门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进行城市规划中不太注重生态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居民特别渴求的生态宜居的诉求置之不理,这是政府单向度规划的弊端。采取政府和居民互动的策略是一种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实际上,从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发现,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规划部门或者负责城市规划的机构,但是城市的发展依然相对有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特定的市民关系的维持。政社互动的城市规划体制要求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中,比如城中村改造、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都涉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因此,政府的城市规划要倾听百姓的诉求。为了提升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能力和意愿,首先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培育,使居民通过科普教育明确自身的权利。其次,把生态补偿等法律建设提上法治建设的议事日程。最后,广大市民将通过社会契约在各项城市建设活动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2.3提升城市功能档次、优化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不光注重环境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基础功能,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城市居住面貌,发掘和保护城市生态设施,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
2.4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凸显出重点方可,需要将城市中心的建设放置于首要位置,而后逐步扩展到城市外围。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情况相对良好,拥有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能力,因而能够极大程度地呼应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行在城市中心寻求相应的突破,以此来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现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该将农村地区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农村地域的生态化水准将会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农村地区的的生态化的丢失势必会导致城市地区的生态化建设受到影响。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并且居民的环境意识尚且不够完整,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在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的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全面契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时代特点,遵从乡村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以此来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注重乡土风貌,重点保护农村地区所具备的绿水青山以及各种田园文化。需要根据现有区域内部的发展优势以及历史特色,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的还原,改变现下部分农村地区“垃圾随便扔,脏水随便排”的乱象,给予农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完成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实现城乡地区的生态一体化发展。
结语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其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相关部门需要牢牢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深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角度执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天空更蓝、大山更绿、环境更好、生活更棒,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相应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辉.规划环评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53.
[2]王贽璞.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2):179.
[3]王景景.关于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8,4(18):63-64.
[4]李迅等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规划学刊[J]2011(2)1-7.
[5]李书山.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分析[J].居业,2019(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