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浅析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第10期   作者:薛荣强
[导读] 在长期的实践中,城市规划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优秀的建设传统

         摘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城市规划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优秀的建设传统,这为现代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人文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在现代城乡规划建设中,也应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从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工作来看,对文化传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致力于城乡规划建设中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挥好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并且要求其应承载大量的民族文化。在前期的城乡规划中,就富含了多种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内涵,前期参与城乡规划的人员均精通中华文化,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对城乡建设工作做具体的谋划,使城乡建设发挥好文化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传承;城乡规划;建设

         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需求,还应迎合国家战略。从文化角度和精神文明角度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准确定位,将更多传统文化融入到城乡空间建设中,使其能够承载更多的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可根据用地特点为其赋予特定的文化标识,如可以将其细分为文化遗产用地、纪念用地和文化产业用地等,并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城乡空间做出合理划分,在确保文化定位准确的基础上,满足空间使用需求。可见,在当代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文化传承的意义明显。
一、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体系化原则
         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既有的文化遗存存在碎片化的特征,很难从点状的文化中找出共性联系,且各个朝代的文化均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致使在城乡规划建设时,认为拆除一点文化遗产并不会对整体文化遗存带来较大的影响[1]。而实际上,这种认识十分片面,如果一味地进行拆除和改建很可能造成大部分文化遗产丢失,对文化传承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体系化研究,通过构建完整的文化体系,来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时,增强公众的认识,将分散性、碎片化以及点状的文化遗存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二)大众化原则
         为了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应首先让民众了解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以及其特征,并且强化民众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方能对已有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障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同时,通过加大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方能使保护遗产成为所有公众的行为,提升其保护遗产的自觉性。在文化遗产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工作,采取多种传播形式来增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但实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城乡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有力的社会基础,且未能在社会中达成共识。为此,应尽量使文化遗产成为被大众认知的内容,通过提升公众的认识来消除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2]。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均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将文化遗产与生活相脱离,这无疑会使文化遗产失去自己的灵魂。要想实现文化传承,则应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尽量保障文化遗产与生活化的有效联系。山西平遥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被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内容。在2018年就已经推出了有关古城居民生活以及社区服务的配套设施的保护条例,力争将生活化、生态化的功能也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相对来讲,平遥古城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生活化与文化遗产建立了有效的联系,这为平遥的文化传承赋予了文化的灵魂。可见,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规划也应注重对生活功能的保留。


二、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文化传承的建议
         (一)传承真实的历史信息
         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常见将真正的历史遗址拆除,而建设纪念馆的行为,这很难保证文化精神的传承。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抗战遗址的损坏,但实际上,抗战遗址能够真实的反馈当时的抗战精神,应属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城乡规划中将真实的历史信息保留下来,并且向后代传承才是突出文化传承的要点[3]。在具体开展城乡建设工作时,应注重对此类文化古迹和文化遗址的保留与保护,对于一些历史街区也应尽量保留其原址。在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遗址保护以及传承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各个城市均能明确的划分出历史街区以及文化遗址,希望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能够对其加以特定的保护,不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发挥好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时,建议国家方面也应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做好文化街区以及文化遗址的更新与修缮工作,使其尽量保持历史原貌。
         (二)借鉴历史营造文化空间
         在新城区建设中,要想进行文化传承,则需要充分借鉴历史将一些历史元素和文化精神用于丰富城区空间建设方面。具体而言,应从建设规划阶段就将文化传承的思想融入其中,做到对山水环境以及文化空间的有效营造。需要注意的是,不得将造假仿古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应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使其尽量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如在规划雄安新区时,就借鉴了古代的营城思想,希望从总体布局上体现出当时的生态观念和整体观念,做到景观设计与工程建设的有效融合,在保护文化遗址和文化资源的同时建设新区是一大工作难点。要想实现文化空间以及城市新区的融合,需要对绿化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全面设计。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以及建筑人员能够具备更多的创新精神,并且具有文化传承的意识,能够做到对新城区建设的整体布局优化[4]。
         (三)在城市空间规划中落实文化保护工作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也应注重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将文化保护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空间规划工作中,切实做到对文物遗址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历史遗存的文化街区以及名镇等物质文化遗产应尽量使其保持原貌。对于城市新区的建设,也应在其中融入历史文化的元素,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设计来突出文化街区以及文化遗址的文化传承功能。
         (四)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在当代发展中,文化的功能越发突出,是推动近代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可发挥铸造民族之魂的作用。为此,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也应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使其能够真正发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在城乡规划中融入文化传承理念,保护文化遗迹的主要目的。
         结束语:针对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研究,相关学者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应将城市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其与文化进行紧密联系,从文化传承的思路着手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使其与生活建立有效的联系,为文化遗产赋予灵魂;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并且以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依托,真正体现文化传承推动城市文明的价值;加大文化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的文化传承意识,将保护文化古迹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公众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容心怡.对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3):50.
[2]王昭.浅议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J].建材与装饰,2020(16):61+63.
[3]付磊.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228+254.
[4]陈宏胜,陈浩,肖扬,李志刚.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J].规划师,2020,36(7):2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