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泗州戏唱腔艺术特点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4期   作者:王雨婷
[导读] 本文本文对泗州戏的唱腔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为推广优秀的泗州戏艺术进行传承和推广。
        摘要:泗州戏为皖北民间的重要剧种,已经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入。泗州戏具备独特的唱腔艺术特征,并且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结合起动人唱腔,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深受淮河流域人民群众的喜欢。本文本文对泗州戏的唱腔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为推广优秀的泗州戏艺术进行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泗州戏;拉魂腔;唱腔艺术
       
        
泗州戏的起源是在民间,具有简单的曲调结构,同时富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优美动人。结合起民间小调以及山歌号子等音乐素材,也注入给泗州戏更多的生命源泉和活力,展示出朴实和风趣的演出风格。在泗州戏发展的两百年时间里,经历了由随心所欲、没有固定的规律形式,发展到当今的富含文化底蕴、接近人心情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艺术。
        一、“拉魂腔”的唱腔特点
        泗州戏唱腔曲调源于苏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产劳动,如赶牛耕地打场,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和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在唱腔的谱音处,女腔常用小嗓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委委婉尽致,动人心魂呈现出“拉魂腔”,这也是泗州戏独特的风格。
        若从“拉魂腔”的概念上来讲,广义上说,是指一种声腔艺术、而从狭义上说,是一种剧种的称谓。唱腔粗犷豪放,节奏比较整齐单一,曲调音程跳进比较大,具有北方剧种的唱腔特征,单从演唱的方法也不难看出“拉魂腔”是借鉴了高腔、平调等唱腔。“拉魂腔”是由基本曲调、专用花腔曲调、专用版式曲调以及民族小调等曲调结构演变而来。具体表现在大跳的音程中的运用,五声、七声调式的并用、切分音的连续运用、近关系调之间的自由转换等特点。在唱腔曲调中分为上下对句式、四句、八句、十二句分为一个音乐单元,在伴奏乐器上,柳琴是主奏乐器,泗州戏的版式分为慢板和行板两大类以及自身独有的“五字紧”和“连扳起”两种特殊板式。而且后半拍起唱的形式也比较多,给人以欢快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感受不到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语言和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音程大跳也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感觉新奇多变,又自然和谐。
        二、泗州戏气息运用特点
        泗州戏的艺人们在唱腔上很讲究对气息的练习,他们一直都牢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演员若要唱的好,必须先调整好和调动好自己的气息,唱腔中所表现出的强弱高低、抑扬顿挫都是以气息为动气的,所有的吐字、行腔、润腔和各种念白等也都需要气息的制约,因此气用的好,就可以使你的嗓音高低自如,唱腔悦耳动听,还可以使你的嗓子非常的有耐力,长演不衰。泗州戏的艺术家们自己也研究了一些练习气息的方法:唱戏之前要运气,然后腹腔收缩把气存到胸腔,称之为“存气”;然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常用的换气方法有急换气、偷换气和情换气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字音和曲调灵活运用。另外还强调泗州戏艺人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自身身体的练习,身心健康了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唱腔艺术。只有把气息练好了,表达作品时才能把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很好的表现出来。
        三、泗州戏共鸣位置的特点
        对于不同声区共鸣位置的问题,泗州戏也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

泗州戏强调只要练嗓子就要有腔,要下苦功夫、笨功夫;所谓笨功夫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规规矩矩、踏踏实实、不能一开始就找窍门,走近路;所谓苦功夫就是不怕吃苦、持之以恒。泗州戏的艺人们练嗓都会严格按照正确的顺序:先小后大、先低后高、先易后难,而且刚开始练不提倡太猛、太高、太快、太多。练嗓是先喊三个单音:“呀”“咿”“哼”。“呀”音是先把口腔打开,主要用腹腔、胸腔共鸣;“咿”音是把口腔收小,双唇微开而松弛,主要是上颚音和鼻音,用的是头腔、口腔、鼻腔共鸣;“哼”音是唇齿全部合拢,高低音都可以练,主要是练脑腔和鼻腔共鸣,自己能感觉出声音是从口腔翻过来向上走的,耳膜和前额都能感到微微震动,然后才从鼻腔发出来。这三个单音喊上几遍,嗓子就会活动开了。下面开始接着练唱,刚开始唱较平稳的短段子,等到嗓子慢慢溜热了,再唱高强音和大的段子。演员们对练嗓子的时间也非常讲究,都要求在饭后一两个小时后练,这也是科学的练嗓时间。
        四、泗州戏的方言特色
        泗州戏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不论是对于创作剧本还是人物表演都贴近当地的百姓生活。泗州戏的演员表演时用的都是当地的方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泗州戏的艺术家们还认为唱功的头一条就是要求演员的吐字必须清楚,要能让每一位观众听的清楚,要字正腔圆,悦耳动听。要念准字音就要先把每个字的四声分清楚、尖团字分清楚,有的字还要把字头、字腹、字尾分清楚,当然各地方方言不同,发声也各不相同,至于练口劲,多练大段对白和大段唱,除了口腔练字外,同样也要运用共鸣,否则吐字没劲,传的不远!
        字音不正,则字义不清,唱来让听众不知所云,不能融入观众和观众情感交流,就难为所动。虽然有唱腔的技巧,给人一定的音乐美感,甚至也博得喝彩,但这是舍本逐末的演唱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缺乏唱腔的表现,没有人物。地方方言就能很好的弥补这点,很快的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
        戏曲里面都讲究“以字呆韵,按字形腔”。如泗州戏《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扮演的杜斯文羞母的一场戏中,有一段小悲腔唱腔中,有一句唱词是:临别前儿再向娘下一跪。这是泗州戏小悲腔中很典型的长腔乐句。就这一句唱词用当地的方言再加上唱腔的结合,唱出了杜斯文十几年以来对母亲的怨恨,道出了杜斯文内心深处要与母亲诀别时的凄楚与无奈。虽然只有十来个字,既要演员悲情的唱出这个长腔,还要注意用当地的方言字正归韵的表达出来,感染到观众,使观众迅速融入进去。
        五、结语
        泗州戏是优秀的民间剧种之一,富含丰富的文化和时代底蕴,由泗州戏演员们以优美的唱腔展示,可以为人们带来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和魅力。由于泗州戏产生于民间,所以具有雄厚的观众基础。其发展经历了说唱乞讨、坐唱地摊、经泗州戏艺人的努力发展到舞台上等几个阶段,已经成为具备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泗州戏拥有简单的曲调结构,演唱优美动人、风格朴实。同时具有源自基层的故事情节、亲近的地方语言表现,所以更贴近民众实际生活,极大的引发观众共鸣,共同铸造了泗州戏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石磊,徐涛.泗州戏清唱剧《摸花轿》创腔技法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9(04):88-100.
        [2]孙玥.声腔与人物——浅谈泗州戏《夙愿》中的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19,39(05):93-94.
        [3]王善虎.泗州戏声腔构成特点研究[J].戏曲艺术,2018,39(01):130-134+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