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类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梁庆庆 韦子娥 沈新福
[导读] 摘要:作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建筑领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需要转变教师观念,不断提升教师工程素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占比,这也是培养高质量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具体路径之一。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作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建筑领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需要转变教师观念,不断提升教师工程素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占比,这也是培养高质量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具体路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建筑类专业;双师型;建设路径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素养,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为专业提供完整实践教学的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关注专任教师专业理论研究能力所不同的是,高职院校更加突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学院讲台上讲得清、在实训教学中能示范”,还要做到“在企业岗位上做得好”。高质量“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硕士研究生以上),在技术技能上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高级职称),同时也有一定的中高层管理或技术岗位工作经验。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高职院校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其中“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并能很好地展现高职教师素质教育提升特色。根据大量已有相关文献的分类研究,并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招生困难现状,笔者认为,院校“双师型”发展路径就个体而言,教师应该同时具有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就整个队伍而言,应该不仅仅是对校内教师的培养,而更应关注构建一支相对稳定并实力强劲的兼职教师队伍。但是应该意识到,“双师型”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是针对校内教师队伍。在“双师型”建设体系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专家们提出过专任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方向,也提出通过实践进修提升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各大高职院校也尝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出要为教师发展创立更好的平台和条件,并完善考评机制,提供政策支持。研究文献发现,高职建筑类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并不成体系,原因之一是:在原有政策和行业体系内,建筑行业各岗位门槛低,上岗证容易获取,故一线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学能力有限;另外,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往往因为学校的低报酬而无法被引入校内;加之建筑行业受地域和气候等限制较多,真正开展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多半停留在“双证书”的误区中。基于这些限制,有些院校通过引入企业人才和实践进修,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绕开了发展限制,加快了队伍建设的进程。2019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扩招100万人,面对如此规模,建筑类专业要更快地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2.1  健全“双师型”教师的使用机制
        一是要在职称评定中导入“双师型”教师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仍以教师的学术成果为重,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重视不够,与高职教育重职教能力和双师素质的国家政策导向相违背。二是要在工资福利方面建立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制度。在评优评奖方面应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优化科研资源,科研资金对“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并为“双师型”教师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提供支持。
        2.2 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评价机制
        国外对高职院校教师任教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在专业实践工作年限和继续培训经历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是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不仅有专业岗位工作经验和实际任教经历的要求,还规定教师必须成为有关专业行业协会的会员,并要定期去企业进行“返岗”实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我国,任教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是学历和教师资格证。而且,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过低,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比如有些高职建筑院校将教师是否拥有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评价“双师型”教师的主要依据之一。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从政策层面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评价机制,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过低、评价机制不全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教能力提升。
        2.3 鼓励教师全脱产实践进修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制定教师全脱产企业实践进修行动计划,每5年在企业全脱产实践1年以上。根据专业发展、教学需要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实践进修的企业,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进修计划。在实践进修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整、转换自身角色,以企业员工身份尽己所能地从始参与企业任务,最终在师傅指导下接受并独立完成企业任务。学校要加强进修过程监督和管理,加强实践进修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加强实践进修成果的共享和转换,制定激励政策确保教师进修期间的待遇,以确保良好的实践进修效果。
        2.4 革新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办法
        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等各种评优评先中,学校应把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其中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实践经历,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等级,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社会服务成效等应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
        2.5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助力“双师型”队伍成长
        为正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应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参与起草、制定建筑类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建筑类专业市场需求、实训基地建设、“1+X”证书试点、教学能力大赛、“双师型”队伍建设等调研;规划并审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实施等相关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可以来自职业教育专家、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建设类协会人员、高职院校教师等领域。
        2.6 素质能力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思想理念师德建设,更要重视师能建设,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建设德技兼修,德能并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课改能力、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实践的磨砺总结,提高教师的笔耕能力、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教育信息创新应用能力、运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及交流能力、指导管理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重点在借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构建新型实习实训环境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搭设实践应用平台,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增强教育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结语
        北财院建管学院“双师型”队伍经过3年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全面加强,人才团队形成集聚效应,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加强。但行业在变革,技术在更新,师资队伍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持续的改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企业实践进修,校企合作等都需要持续推进,并要不断创新,以探索出更多更适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志,石卫华,戚菁菁.“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智库时代,2019(26):271.
        [2]柳燕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44- 47.
        [3]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4]李军民.学校本位视域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76-79.
        [5]周有源.关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去企业实践进修实效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