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有风险",不是"输营养",千万别输"人情血"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3期   作者:万炯
[导读]
        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输血的桥段,通常都是病人情况危急,需要立刻输血来挽救生命。但是关于输血这些事你到底了解多少?是否会被影视剧中的一些剧情所误导呢?下面我简单的谈一谈输血有哪些风险以及一些常见误区。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康成年人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7%-8%,(也就是说一个体重50公斤的健康成人,血液大约为4000毫升)。血液是人体健康信息情况的反馈表,一旦身体出现了问题,血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医院做检查时通常都要做血常规检查。不仅如此,血液还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血液有运输功能、调节机体功能、缓冲作用及防御和止血保护作用。正是因为血液具有以上这些重要功能,若是失血量过大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医学上会用一系列的措施对血液的安全及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但还是不能保证血液的绝对安全,输血始终存在风险。一.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如乙肝、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疾病。血液不是经过严格检测了的吗,为什么还存在风险?据中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像乙肝及艾滋病等这种病毒的检测是存在窗口期的,意思就是献血者即使已经感染了此类疾病,也会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发现,即所说的“窗口期”,哪怕是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最好的试剂也无法检测出来。众所周知的艾滋病,一旦患病,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无法抵抗任何疾病的入侵,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容易患上,艾滋病患者往往痛苦不堪。二.可能存在排异反应的风险。排异反应是指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完整的造血、血液循环系统,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这套系统遭到了破坏,这时我们必需要输血。而输进我们体内的血属于外来血,在输血之前医生会做如血型配对等一系列检查,力求使排异反应降到最低。但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超级庞大复杂且不太完美的系统,还是可能会出现有危及生命健康的免疫反应。
       
        那我们以后还敢不敢输血呢?估计大家都曾经在电视剧中听到过这样的台词:“病人因某某原因导致失血过多或手术大出血,需要立刻输血”,可见血液的宝贵和重要。可不输血将面临死亡,而输血又会有潜在风险,这个时候也许你该明白如何选择了。
        输血真的不是补充营养,而有可能带来感染、发热、过敏等风险。千万不要觉得说的这些是危言耸听。看一个真实案例:发生在河南的某医院,曾经收治了一个六岁小男孩,来到医院时小男孩的身体极其虚弱,最终检查结果为艾滋病。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且家人都是健康的,好端端的怎么会得艾滋病呢?在医生与家属的谈话中得知,小男孩在此之前常常流鼻血,体质很弱,父母为了让孩子体质增强听信了“血液大补”的谣传,为此特地去到当地的一个小医院托了些关系费了不少功夫给孩子输了点“营养血”,想着可以通过输血给孩子补充营养,强壮身体。最后经过排查,就是输“营养血”惹的祸,结果就发生这出惨剧。我们提倡临床合理输血,就是要做到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病人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冒经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随着血液检测标准的提高,血液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医院的用血量与实际血液库存量的比例远远不平衡,用血量超出库存量常常会导致无血可用的情况。因此我们就不要再浪费血液,要听医生的治疗安排,做到合理输血、安全输血、有效输血。
        什么叫做“人情血”呢?“人情血”指的是临床医生受人之托将输血作为特别优待的治疗措施。前面案例中的小男孩,就是通过输“人情血”深受“营养血”之害。作为一名医生,应该知道合理输血的水平会影响到输血的总体安全水平。输“人情血”不仅对病情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反而要患者承担被传染HIV、乙肝、梅毒的风险,不仅会造成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反而会导致危急病人无血可输的情况。所以,“人情血”输不得!切忌不能因为利益再输“人情血”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血液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希望更多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加入到志愿无偿献血的行列中。献血者在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可以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献血可以提高造血功能、可以预防缓解高粘血症、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的远期影响、可以改善心理健康,除了这些以外,男子献血还可以减少癌症发病率。但一定要注意的是:献血要去当地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或合法设置的捐献点。我们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卫生部医政司呼吁公众要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能不输血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输血,一定要知道“输血有风险,用血需谨慎”。吸血鬼并不是通过吸血才可以保持青春永驻,也没有人可以通过喝血、输血等手段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我们要科学、理性的看待血液,不要将其过分的神化。让我们一起杜绝“营养血”、“人情血”、“安慰血”、“无效血”的输注。真正做到:让血液可以“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做到科学、合理、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