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3期   作者:王堂群
[导读]
        小儿支气管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秋冬季节较为多发,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慢性咳嗽,久治不愈,经常伴有无明显的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少量白痰,大多数为干咳。在西医学中认为该病是因细菌、支原体病菌感染所引起,也有因过敏而引起。小儿支气管炎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常用的西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以及右美沙芬糖浆等,有些药物效果较为显著,但有些药物疗效则欠佳。很多家长朋友担心孩子长期吃西药对身体不好,降低孩子的抵抗力,则求助于中医,那么中医可以采取哪些治疗方法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呢?我就带着大家在下文中寻找答案。
        中医学上认为小儿支气管炎大部分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以及内伤饮食化火所引起的,对于风寒之邪引起的,主要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中药物为麻黄、荆芥、防风、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甘草、陈皮等。对于内伤饮食化火所导致的,则采用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浙贝母、海螵蛸、枇杷叶等予以治疗,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治疗,通常情况下在半个月内可以恢复,也有的治疗时间较长的。对于体质虚弱经常容易咳嗽的孩子大多是肺脾气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健脾补肺,可使用山药、白术、桑白皮、浙贝母、沙参、党参等进行治疗。
        中医学还认为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属于哮喘范畴,因小儿肺、脾、肾三脏体禀不足肺气娇嫩痰饮留伏,较容易受外邪侵袭侵入肺部,从而导致痰热蕴阻深入肺及气管,造成肺热叶举气使痰阻气致肺气不畅、津液不足,因此出现憋喘等症状。其治疗原则可以祛痰益肺为主,采取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其膏药疗法贴敷方中含有桂枝、麻黄,其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效果,芥子可起到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干姜能够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疗效,经姜汁调制,以起到清利化痰、宣肺泄邪、平喘止咳的疗效,其中半夏可具有燥湿化痰、胃止呕可治疗了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状,白芍可有镇静、镇痛、解痉而达到镇咳、平喘之功效。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汤药,根据患儿的病状不同类型可采取对症重要治疗,如风寒咳嗽型患儿咳嗽声重较急,伴有白痰清稀,鼻塞流涕以及恶寒无汗和发热或不发热,可使用杏仁6克、半夏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苏叶10克,麻黄3克,生姜3片。用清水煎汤服用,每天服用2次,每天1剂。
        风热咳嗽型的患儿其表现为咳痰不爽,且痰黄稠粘,并伴有口渴咽痛、鼻流浊涕、发热头痛,以及舌苔微黄等症状。可使用桑叶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6克、前胡6克、桔梗6克、黄芩6克。用清水煎汤服用,每天服用2次,每天1剂。
        对于热痰壅肺型的患儿,其咳嗽痰较多,且稠粘很难咳出,且发热面红,烦躁不安,小便较黄等症状。可使用麻黄3克,生石膏20克,杏仁6克、黄芩6克、前胡6克、苏子6克,川贝母10克、瓜萎仁10克,莱菔于5克。水煎,用清水煎汤服用,每天服用2次,每天1剂。
        患儿表现为痰饮咳嗽型,其咳嗽,痰多色白较粘,容易咳出,食欲欠佳等症状可使用半夏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太子参10克,苏孑6克,白芥子1.5、细辛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每天服用2次,每天1剂。
        阴虚燥咳型的患儿,咳嗽时间较长,干咳无痰且伴有口渴咽干,以及手足心热,等症状,可使用沙参10克、知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前胡各10克,紫菀6克、乌梅各6克,青黛3克。清水煎服,每天服用2次,每天1剂。
        同时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物,例如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等,两种药物均每日2次,每次3片,对于周岁的患儿可酌情加减剂量。川贝枇杷糖浆,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5毫升。养阴清肺膏,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5毫升。对于周岁的患儿可酌情加减剂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